[发明专利]带智能控制的可变形发热片及其安装使用方式有效
| 申请号: | 201310212142.X | 申请日: | 2013-05-3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38537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02 |
| 发明(设计)人: | 易拥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康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5B3/36 | 分类号: | H05B3/36;A41B9/00 |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一新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20 | 代理人: | 傅俊朝 |
| 地址: | 310000 浙江省杭州市经济开发***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智能 控制 变形 发热 及其 安装 使用 方式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发热部件领域,具体涉及带智能控制的可变形发热片及其安装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在冬天,特别是在北方的冬天,其天气及其寒冷,很多时候必须在家里安装暖气才能保持室内的温暖,当需要出门的时候就必须穿上很厚的衣服,衣服穿太多很影响美观形象,还使行动不方便。因此,为了增加衣服的保暖效果,人们想到在保暖内衣上缝制一层薄薄的发热片,利用电能转换为热能的方式,给衣服提供能量,而我们只需要携带一个小巧的充电电池就能保障身体长时间温暖。
传统发热片均由丝光里布和普通发热丝构成,发热丝固定在丝光里布内,由于丝光里布不具有弹性,缝制到保暖内衣上导致保暖内衣不能拉伸形变,严重影响保暖内衣本身具备的弹性,从而影响使用者的舒适感。同时,普通发热丝直接连接至供电电源,不经过开关控制,使其安全性极低,温度不断上升会影响使用者安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以上缺陷,提供一种带智能控制的可变形发热片,其安装至保暖内衣上能任意伸缩变形,同时采用智能控制的脉冲电路板进行恒温调控。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方式实现的:
带智能控制的可变形发热片,该发热片包括相互重叠并通过高温粘合工艺粘贴在一起的双层无纺布和粘合在双层无纺布之间的碳纤维发热丝,碳纤维发热丝发热时发射出对人体有益的红外线,该碳纤维发热丝共设有两个接线端,该碳纤维发热丝从接线端往内延无纺布的竖直方向均匀往复盘旋后使其对称分布,所述接线端往外延伸连接有阻燃导线,阻燃导线末端为电源输入接头,该电源输入接头可直接连接外置的充电电池或者通过电源连接线连接至各种低压电源,阻燃导线上增设有智能控制开关,所述智能控制开关由脉冲电路板构成,并采用橡胶控制面板包裹着脉冲电路板。
作为优选地,所述智能控制开关设有智能调温档位和手动调温档位,该智能调温档位实现智能温控,接通电源后长按控制面板即进入智能调温档位;该手动调温档位共设有四个档位,分别为第一档、第二档、第三档和第四档,其中每个档位之间的手动切换通过点动按下控制面板。
作为优选地,在控制面板内设有用于显示不同工作档位的彩色LED指示灯珠,不同档位工作时彩色LED指示灯珠会指示不同颜色,提示使用者当前档位,更具智能化。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通过以下方式实现的:
一种如以上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可变形发热片的安装使用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围绕缝制,将发热片缝制在带弹性的保暖内衣上,通过缝纫工艺围绕无纺布边缘进行缝制,使双层无纺布缝制在保暖内衣表面与保暖内衣缝制后结合为一体;
(b)定位缝制,通过缝纫工艺沿着无纺布内部的碳纤维发热丝的左右两侧缝制有车缝线,使碳纤维发热丝左右两侧的无纺布沿着车缝线定位缝制在保暖内衣表面;
(c)裁剪分段,通过裁剪工艺将相邻两条车缝线之间的无纺布沿着车缝线的延伸方向裁剪分成两段,从而使碳纤维发热丝也跟随无纺布分成独立两段。通过裁剪工艺,使碳纤维发热丝独立缝制在保暖内衣表面,能跟随着保暖内衣的拉伸而改变形变,能增加使用者的舒适感。
本发明所产生的有益效果是:在双层无纺布内设置碳纤维发热丝,取代传统的丝光里布和普通发热丝,使本产品安装使用在保暖内衣上能任意伸缩变形,增加使用者的舒适感,同时增设有智能控制开关,实现智能恒温调控和手动自由换档,使产品更具智能化,智能恒温调控能增加产品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带智能控制的可变形发热片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带智能控制的可变形发热片实施例的内部结构组合示意图;
图中,(1)无纺布,(2)碳纤维发热丝,(3)阻燃导线,(4)接线端,(5)电源输入接头,(6)智能控制开关。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康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杭州康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1214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