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互容式触控感应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310205264.6 | 申请日: | 2013-05-2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182102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10 |
| 发明(设计)人: | 刘子维 | 申请(专利权)人: | 晨星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6F3/044 | 分类号: | G06F3/044 |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31100 | 代理人: | 陈亮 |
| 地址: | 中国台湾新竹县***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互容式触控 感应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与触控系统相关,尤其与触控系统中的电极图样设计相关。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日益进步,近年来各种电子产品的操作介面都愈来愈人性化。举例而言,透过触控屏幕,使用者可直接以手指或触控笔在屏幕上操作程式、输入讯息/ 文字/图样,省去使用键盘或按键等输入装置的麻烦。实际上,触控屏幕通常由一感应面板及设置于感应面板后方的显示器组成。电子装置根据使用者在感应面板上所触碰的位置,以及当时显示器所呈现的画面,来判断该次触碰的意涵,并执行相对应的操作结果。
现有的电容式触控技术可分为自容式(self-capacitance)和互容式 (mutual-capacitance)两类。图1为采用单层电极结构的互容式触控面板的一种电极配置图。感应电极S11~S1N对应于驱动电极D1,感应电极S21~S2N对应于驱动电极D2,感应电极S31~S3N对应于驱动电极D3,感应电极S41~S4N对应于驱动电极D4。以驱动电极D1及其相对应的感应电极S11为例,当驱动电极D1载有驱动信号时,驱动电极D1和感应电极S11具有不同的电位,因此其间存在一定数量的电力线。若使用者的手指接近驱动电极D1和感应电极S11构成的单位感应区域,驱动电极D1和感应电极S11间的电力线会被手指吸引,导致驱动电极D1和感应电极S11间的互容量降低。连接至该感应电极S11的接收器(未绘示)的输出信号会反应出此互容变化量。根据各个感应电极所连接的接收器提供的互容量及发送驱动信号的时序,后续电路可判断触碰点的座标。
图1呈现的电极配置有两个缺点。首先,这些感应电极连接至相对应接收器的路径长度各不相同。举例而言,连接感应电极S11的导线长度便远短于连接感应电极S1N的导线长度。理想上,各感应电极对接收器构成的阻抗值最好相等,才不致造成输入接收器的信号的变异太大。再者,驱动电极D1、D2、D3、D4载有驱动信号的时间各不相同、彼此错开,这些感应电极则是持续处于接收信号的状态。理想上,驱动电极D2载有驱动信号时,可能会出现互容变化量的感应电极应限于感应电极S21~S2N。然而,如图1所示,由于连接感应电极S1N的导线相当接近驱动电极D2,驱动电极D2所载有的驱动信号极可能会耦合至感应电极S1N,进而造成感应电极S1N亦可能出现些许互容变化量。这个情况将导致后续电路误判触碰点的座标。
图2为采用单层电极结构的互容式触控面板的另一种电极配置图。如图2所示,感应电极S11~S1N和S21~S2N被集中设置在驱动电极D1、D2之间,而感应电极 S31~S3N和S41~S4N被集中设置在驱动电极D3、D4之间。这种电极配置的好处在于,驱动电极D2和感应电极S11~S1N的距离较远,因此其驱动信号不会耦合至感应电极S11~S1N。另一方面,由于驱动电极D3可为感应电极S31~S3N提供屏蔽,感应电极S31~S3N因此亦不会受到驱动电极D2所载有的驱动信号影响。然而,图2呈现的电极配置具有线性度不佳的问题。更明确地说,各个驱动电极的间距并不相同,这些驱动电极和感应电极构成的单位感应区域分布亦不平均。此外,图2呈现的电极配置同样存在各感应电极对接收器构成的阻抗值变异太大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新的适用于互容式触控感应装置的电极图样。藉由采取不同于先前技术的电极配置方式,根据本发明的互容式触控感应装置可避免因感应电极的阻抗值不匹配造成的问题,以及线性度不佳的问题。此外,藉由为各驱动电极加上屏蔽部,根据本发明的互容式触控感应装置可降低后续电路误判触碰点座标的机率。
根据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例为一种互容式触控感应装置,其中包含一感应电极、一第一驱动电极与一第二驱动电极。该感应电极具有一电极主干、多个第一电极指(electrode finger)及多个第二电极指。该电极主干的平面形状大致为一长条形且其长边大致平行于一第一方向。该多个第一电极指各自的平面形状大致为一矩形且分别自该电极主干朝一第二方向延伸而出。该多个第二电极指各自的平面形状大致为一矩形且分别自该电极主干相反于该第二方向延伸而出。该第一方向与该第二方向大致垂直。该第一驱动电极包含一第一主体。该第一主体具有与该多个第一电极指相对应且交错设置的多个第一凹陷部,与该多个第一电极指构成一第一感应区域。该第二驱动电极包含一第二主体。该第二主体具有与该多个第二电极指相对应且交错设置的多个第二凹陷部,与该多个第二电极指构成一第二感应区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晨星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晨星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0526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