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甘氨酰胺盐酸盐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204951.6 | 申请日: | 2013-05-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65448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28 |
发明(设计)人: | 马云峰;吴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省恒锐新技术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C237/06 | 分类号: | C07C237/06;C07C231/06 |
代理公司: | 合肥诚兴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09 | 代理人: | 汤茂盛 |
地址: | 230088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甘氨酰胺 盐酸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化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药物中间体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甘氨酰胺盐酸盐是酰胺类衍生物中重要的化合物之一,其作为有机合成中间体被广泛地应用于医药和农药的制备。目前,甘氨酰胺盐酸盐的生产方法主要有氯乙酰胺法和氯乙酸甲酯法:氯乙酰胺法主要以大量氨水为溶剂,这种方法的工业化程度较低,主要用于实验室生产;氯乙酸甲酯法又分为氨水溶剂法和甲醇溶剂法,其中氨水溶剂法同样需要大量的氨水为溶剂,而甲醇溶剂法所使用的催化剂碳酸铵用量极大,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无法处理,且反应温度难以平稳控制。上述现有技术中,甘氨酰胺盐酸盐的生产方法要么反应速度慢、难以平稳控制整个工艺条件,要么收率低、生产成本高,因此寻求一种反应条件温和、收率高的甘氨酰胺盐酸盐的制备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提供一种反应条件温和、收率高的甘氨酰胺盐酸盐的制备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甘氨酰胺盐酸盐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将氨基乙腈盐酸盐溶于异丙醇中;
b)升温至50~70℃;
c)通干燥的氯化氢气体直至饱和;
d)保温4~5小时;
e)冷却至室温;
f)抽滤,得到甘氨酰胺盐酸盐。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氨基乙腈盐酸盐与异丙醇的摩尔比为1.0:4.0~5.0。
上述氨基乙腈盐酸盐可以直接在市场上购买,也可以通过以下步骤制备:
S1)将氯化铵、浓度为20~30%的氨水以及浓度为28%的氰化钠溶液加入水溶剂中;
S2)在5~10℃的条件下滴加甲醛;
S3)在0~20℃条件下保温4~10小时;
S4)用萃取剂萃取,合并有机相;
S5)用过量无水硫酸钠干燥有机相;
S6)室温下通氯化氢气体至PH为3~4;
S7)抽滤,得到氨基乙腈盐酸盐;其中甲醛、氯化铵、氰化钠、氨水以及萃取剂的摩尔比为1.0:1.0~1.2:1.0~1.1:0.9~1.2:1.0~4.0,萃取剂为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及1,2-二氯乙烷中的一种。
采用以上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采用的制备方法相比,所述甘氨酰胺盐酸盐的制备方法反应条件温和,收率高,且副产物少。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清楚的说明本发明所公开的技术方案,以下通过实施例1~3来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1
1)氨基乙腈胺盐酸盐的制备:
向1000ml的三口瓶中加入35.4g氯化铵、46ml浓度为30%的氨水、110.2g浓度为28%的氰化钠溶液及160ml水,磁力搅拌,在5℃左右条件下滴加55ml浓度为35%的甲醛,1.5小时左右滴加完毕,经TLC检测碘缸显色,15℃左右保温8小时,然后用50ml浓度为99.0%的1,2-二氯乙烷萃取三次,并将萃取得到的有机相合并,用过量无水硫酸钠充分干燥,然后在室温下通氯化氢气体至pH为4,抽滤,最后用丙酮淋洗,得到近似白色的固体氨基乙腈盐酸盐46.89g,其收率80.5%,熔点170~176℃。
2)甘氨酰胺盐酸盐的制备:
向500ml三口瓶中加入148ml浓度为99.0%的异丙醇(物质的量为1.94mol)和37g步骤1)得到的氨基乙腈盐酸盐(物质的量为0.40mol),升温到55~60℃时通氯化氢气体1.5小时至饱和,然后保温4小时,冷却至室温,抽滤,得到41.4g无色固体,用甲醇做重结晶,得到固体甘氨酰胺盐酸盐37.6g,其产率85.0%,熔点193~205℃。
实施例2
1)氨基乙腈胺盐酸盐的制备:
向1000ml的三口瓶中加入39.8g氯化铵、49ml氨水(25%)、110.2g氰化钠溶液(28%)及160ml水,磁力搅拌,在10℃条件下滴加60ml甲醛(35%),1.5小时左右滴加完毕,经TLC检测碘缸显色,20℃条件下保温4小时,然后用55ml的1,2-二氯乙烷(99.0%)萃取三次,并将萃取得到的有机相合并,用过量无水硫酸钠充分干燥,然后在室温下通氯化氢气体至pH为3,抽滤,最后用丙酮淋洗,得到近似白色的固体氨基乙腈盐酸盐43.9g,其收率75.4%,熔点171~176℃。
2)甘氨酰胺盐酸盐的制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省恒锐新技术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安徽省恒锐新技术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0495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模拟检测设备
- 下一篇:变压器防盗监控系统中放大信号的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