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内置有击打机构的气动工具马达有效
申请号: | 201310201708.9 | 申请日: | 2013-05-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4175269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2-03 |
发明(设计)人: | 张景顺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秀如;陈玉枝 |
主分类号: | B25B21/02 | 分类号: | B25B21/02;F01C1/344;F01C13/02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博世达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1274 | 代理人: | 王晶 |
地址: | 中国台湾台中***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内置 击打 机构 气动工具 马达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气动工具局部构造,特别涉及一种内置有击打机构的创新气动工具马达。
背景技术
按,气动工具产品若以气动扳手而言,主要应用于大型螺帽、螺丝的锁固或松解工作,由于大型螺丝、螺帽所要求的锁紧扭矩及松解时所需扭矩非常高,因此其本身所必须产生的扭矩要求相对较高。而所述气动扳手运作时扭矩作用力的产生,通常须透过一组击打机构的设置来达成,所述击打机构的构成及作动原理,通常于一锤击座内限位容置有两块状击锤,该等击锤能够随着一传动轴顺、逆向转动的定止而持续产生一惯性摆动,藉此产生一种锤击式的扭矩增强作用力。
然而,上段所述击打机构的习知结构形态,于实际应用经验中发现仍旧存在如下问题点:
所述击打机构的习知设置结构形态,通常是在气动工具的气动马达前端位置处再增设具有相当轴向长度的一前端的回动罩壳,以通过该前端的回动罩壳来组装容设所述击打机构的锤击座与块状击锤、旋支轴等构件;然而,因为该击打机构凸设于气动马达前端的结构形态,相对大幅度地增加了气动工具的本体轴向长度体积,使得气动工具的输出轴末端距离握柄之间所形成的凸伸长度增长许多,如此就使用者角度而言,势必造成沉重感倍增、使用更加费力而不便的问题与缺弊;再就制造者角度而言,习知击打机构凸设在气动马达前端位置的形态,也因为轴向长度体积大幅增长的因素而相对造成材料、制造、组立、包装等各方面成本大增的问题,故亦不符合较佳的产业经济效益。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置有击打机构的气动工具马达;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内置有击打机构的气动工具马达,所述气动工具马达设于一气动工具的握把一端本体内部,该握把主要包括进气信道、排气信道以及藉以控制该进气通道启闭状态的一开关;其特征在于该气动工具马达包括:
一汽缸体,为中空壳体形态,该汽缸体包括一前端壁、一后端壁以及位于内部呈圆筒状的一缸室,该前端壁设有一前端轴承,该后端壁则设有后端轴承;
一转子组,呈可转动状态容设于汽缸体的缸室内,该转子组包括一转筒以及间隔环设于转筒周壁的至少两个伸缩叶片,该转筒并包括一前端板及一后端板,该前端板中央设有一前凸轴以枢组于前端轴承,该后端板中央设有一后凸轴以枢组于后端轴承;又各伸缩叶片外端呈可位移状态抵靠于缸室内壁;
一内容室,形成于转子组的转筒内部;
一出力轴杆,包括一受动端、一外轴端以及介于受动端与外轴端之间的一击打作用区段,该受动端结合定位于转子组的转筒所设后端板,令出力轴杆能被转筒同步带动,该外轴端依序穿伸过转筒的前端板所设前凸轴复穿出气动工具的本体前端外部,该击打作用区段则位于转筒形成的内容室中;
一内置式击打机构,内置于转子组的转筒所形成的内容室中,包括凸设于出力轴杆所设击打作用区段的至少一击打凸块、对应套组于击打凸块外周的至少一活动击锤以及轴向定位于转筒前、后端板之间以提供活动击锤支撑与限位作用的至少一支柱,且该内容室中形成有供活动击锤活动的避让部;
至少一带动嵌槽,凹设于转筒内容室的至少一侧壁,藉以供所述支柱的局部侧嵌入,令转筒能够同步带动支柱。
本发明解决问题的技术特点,主要包括:一内容室,形成于转子组的转筒内部;该出力轴杆更包括介于其受动端与外轴端之间的一击打作用区段,且令该击打作用区段位于内容室中;一内置式击打机构,内置于内容室中,包括凸设于出力轴杆所设击打作用区段的击打凸块、对应套组于击打凸块外周的活动击锤以及轴向定位于转筒前、后端板之间以提供活动击锤支撑与限位作用的支柱所构成;藉此创新独特设计,使本发明对照先前技术而言,俾可提供一种击打机构内置于转子组转筒内部的新式气动工具马达结构空间形态,进而能够达到大幅缩减气动工具马达轴向长度体积,令使用操作更加省力方便的实用优点与进步性,又其击打机构具有以转子组直接传动、扭力可瞬间扬升以及构件拆锁快速方便的优点,并且具有大幅降低气动工具马达材料、制造、组立、包装等各方面成本的较佳产业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分解立体图一。
图2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分解立体图二。
图3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组合平面剖视图一(为侧视角度)。
图4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组合平面剖视图二(为端视角度)。
图5为本发明的转筒与前、后端板螺锁形态另一实施例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秀如;陈玉枝;,未经陈秀如;陈玉枝;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0170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具有立体浮凸字体的手工具
- 下一篇:一种凸轮轴发动机的固定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