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眼科激光治疗设备的黄斑回避控制方法及控制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310200771.0 | 申请日: | 2013-05-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31941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11 |
发明(设计)人: | 陈中山;宋艳萍;丁琴;闫明;周道裕 | 申请(专利权)人: | 宋艳萍;陈中山;丁琴 |
主分类号: | A61F9/011 | 分类号: | A61F9/011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任重 |
地址: | 430070 湖北省武汉***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眼科 激光治疗 设备 黄斑 回避 控制 方法 控制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眼科激光治疗设备领域,更具体的说是一种安全性高的眼科激光治疗设备的黄斑回避控制方法及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正常的眼底的主要解剖结构有视乳头、黄斑、视神经盘和视网膜血管系统等等。视乳头是视神经穿过眼球壁的部分,由视神经纤维构成,一般呈橘红色。视乳头中央有一凹陷,为视神经纤维汇合处,称为视神经盘(Optic Disc)。视乳头易反光,是观察眼底图像最明显的标志。黄斑位于眼球后极部中央,富含感光色素上皮细胞,是视觉最敏感的部位。黄斑为后极部最暗的区域,呈红色或红褐色,近似圆形。黄斑的中央也有一个很小的凹陷,称为中心凹,为视觉最敏锐处,在眼底检查时可反射光线,而形成极小的光亮点。视网膜血管系统包括视网膜中央动、静脉和睫状体视网膜动、静脉,分别发出多级分支供应视网膜的营养。在眼底图像处理中,视网膜血管系统是评估处理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上下血管弓以内的区域,就是广义上黄斑区,这一区域,是视觉最敏锐的部位。
上述黄斑是位于眼后极部中心,视觉最敏锐的部位,黄斑的损伤将导致不可逆的视功能损伤。眼底疾病的治疗,激光是一项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而黄斑部是激光治疗的禁区,如果黄斑区域受到激光的误损伤,将导致严重的视功能损害。所以在眼科激光手术的过程中,医生对激光治疗设备的操作要十分谨慎,小心回避黄斑区。但是当有些患部十分靠近黄斑区的时候,手术的难度将十分大,操作过于保守将导致治疗不全面,可能遗留有患部,操作过于大胆,将有可能误伤黄斑区。所以在这种手术中,十分考验医生的操作经验,不同的医生的治疗效果不一,不利于客观的对手术设备的风险评估。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所述的至少一种缺陷,提供一种眼科激光治疗设备的黄斑回避控制方法及控制系统。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上述发明目的。
本发明首先设计了一种眼科激光治疗设备的黄斑回避控制方法,在采用激光治疗设备对眼底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通过控制系统自动控制激光治疗设备的开关,在激光光斑照射黄斑区域时停止激光治疗设备的激发,在激光光斑离开黄斑区域的时候启动激光治疗设备的激发。在激光治疗以及其他领域,设计黄斑回避系统,可有效避免黄斑的损害。那么,对眼底黄斑区域的识别,从上述对眼底的解剖结构可以了解到,上下血管弓以内的区域,形成广义上黄斑区,这一区域,是视觉最敏锐的部位,也是在手术过程中容易被误伤的区域。所以,只要在此区域内,停止激光治疗设备的激发,即可保护该区域的安全。而且,停止激光治疗设备的激发是通过控制系统自动控制,无需人为操作。因此,医生在手术操作过程中,可以集中精力对患部进行治疗,而无需考虑安全性问题,操作上可以更加高效和大胆,手术的效率提高,治疗更加全面性,能够从最大程度降低患者的痛楚。
上述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1.采集眼睛的眼底图像。眼底图像的采集可以采用现有的眼底照相机或摄像机进行采集,为现有眼科医学中常见的技术手段。
S2.识别眼底图像中的黄斑区域。根据眼科解剖学,黄斑为后极部最暗的区域,呈红色或红褐色,近似圆形,而上下血管弓以内的区域,就是广义上黄斑区,这一区域,是视觉最敏锐的部位,为了保证手术的安全性,应将所述广义黄斑区定义为黄斑区域,即本专利所述的黄斑区域为上下血管弓以内的区域。
S3.控制系统监控激光光斑在眼底上的移动。本发明的原理是防止激光光斑照射到所述黄斑区域,以免导致在手术过程中误伤到黄斑区域。因此,所述激光光斑在眼底上的位置十分重要,需要进行实施的监控。为此,本发明通过控制系统高频率的获取激光光斑在眼底图像上的位置来实现实时的监控。
S4.在激光光斑照射黄斑区域时控制系统停止激光治疗设备的激发,在激光光斑未照射黄斑区域的时候控制系统启动激光治疗设备的激发。本发明通过摄像头采集到眼底图像,进行分析处理后识别黄斑区域,当激光点进入该区域时,自动触发激光治疗设备进入暂停(standby)状态,这样不能激发激光,也就避免了黄斑的损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宋艳萍;陈中山;丁琴,未经宋艳萍;陈中山;丁琴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0077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