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ARM2440的异构网络仿真系统无效
| 申请号: | 201310193741.1 | 申请日: | 2013-05-2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28003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31 |
| 发明(设计)人: | 吴伟林;姜维;吴博;陈春梅;何戎辽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林海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4W24/06 | 分类号: | H04W24/06 |
| 代理公司: | 四川力久律师事务所 51221 | 代理人: | 林辉轮;王芸 |
| 地址: | 611731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arm2440 网络 仿真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网络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ARM2440的异构网络仿真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无线网络技术高速发展,出现了许多新型的无线异构网络,如蜂窝移动通信网络、卫星网络、GPRS、WLAN、移动自组织网络(MANET)、Wi-Fi、无线传感器网络(WSN)等。身处这些新型异构网络的用户能否相互通信,特别是使用无线网络的用户能否连接上Internet呢,如果这些异构网络之间无法互联,那么在未来信息时代将产生许多大小不一的信息孤岛,这是我们所不愿看见的。因此如何实现这些种类繁多的不同网络的无缝连接,即异构网络的融合是未来网络发展的必然趋势。具体来讲,网络融合是采用通用的、开放的技术实现不同网络或网元的集成,其中不同的网络或网元涉及到接入网融合、核心网融合、终端融合、业务融合和运维融合等。
异构网络的融合具有多方面的优势:融合可以扩大网络的覆盖范围,使得网络具有更强的可扩展性;融合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降低运营成本,增强竞争力;融合可以向不同用户提供各种不同服务,更好地满足未来网络用户多样性的需求;融合可以提高网络的可靠性、抗攻击能力等。
但是,这些异构网络面向不同的应用场景、目标用户,因此它们从底层的接入方式到高层的资源管理与控制等技术都不尽相同。面对种类繁多、技术各异(尤其是接入技术)的异构网络的融合,传统的单无线电技术有很大局限性,多无线电协作技术在这方面将大有可为。
多无线电指的是无线网络中单一节点配备多个独立的无线电系统,每个无线电系统可以使用不同的接入技术及不同的信道;即一个无线网络节点可以同时与不同的接入系统建立连接,或者同一时刻与一个接入系统保持多个连接。随着硬件技术的发展及成本的降低,多无线电系统的实现成为可能。
多无线电协作技术指的是通过多无线电系统间的协作以及对多无线电接口的管理和资源分配来达到异构网络间的协同工作,从而提高网络容量,降低能量消耗,增强移动管理,扩大连通范围,最终实现多种异构网络的互联互通。目前的技术大多比较单一,要么价格昂贵,要么无法与一些特殊通讯设备进行结合使用,串口网络与以太网组成的异构网络的数据通讯的可靠性有待验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验证串口网络与以太网组成的异构网络的数据通讯的可靠性的基于ARM2440的异构网络仿真系统。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基于ARM2440的异构网络仿真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PC1、第一ARM终端和第二ARM终端;所述第二ARM终端连接PC2或万维网;所述PC1通过自身的计算机网卡将数据发送到所述第一ARM终端;所述第一ARM终端接收所述PC1发出的数据并进行数据组帧后通过将数据发送给所述第二ARM终端;所述第二ARM终端将接收到的信息转换为网络数据信息并发送到所述PC2或所述万维网中。
其中,所述第一ARM终端和第二ARM终端通过RS232串口总线连接。
所述PC1发出的数据来自局域网用户Ethernet数据或卫星网用户Ethernet数据。
所述第一ARM终端和第二ARM终端均为基于ARM2440处理器芯片构成的ARM终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中PC1和第一ARM终端构成模拟串口网络,第二ARM终端和PC2或万维网构成模拟以太网网络,PC1发出数据,根据PC2或万维网能否接受到数据以及数据通讯的可靠性来验证串口网络与以太网组成的异构网络的数据通讯的可行性,本发明结果表明串口网络与以太网络之间可以进行数据交互操作,数据通讯可靠性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异构网络端对端通讯的系统框图。
图2为本发明另一异构网络端对端通讯的系统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但不应将此理解为本发明上述主题的范围仅限于以下的实施例,凡基于本发明内容所实现的技术均属于本发明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林海电子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成都林海电子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9374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蓝牙配对信息的处理方法及装置
- 下一篇:用于维护多点协作的方法与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