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啮合切换机构的换挡拨叉有效
| 申请号: | 201310187326.5 | 申请日: | 2013-05-2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11498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15 |
| 发明(设计)人: | 小西弘顺;酒井宏大;里井雄飞;秋山和德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F16D23/14 | 分类号: | F16D23/14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党晓林;王小东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啮合 切换 机构 换挡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拨叉部的末端部设有与套筒的叉槽嵌合的由树脂制成的薄片的啮合切换机构的换挡拨叉。
背景技术
根据下述专利文献1、2公知下面的技术:通过耐磨性优异的树脂制成的薄片包覆换挡拨叉的拨叉部的末端部,使该薄片嵌合于套筒的叉槽并沿轴向移动,所述换挡拨叉用于驱动机动车用变速器的同步装置等的套筒来确立所希望的变速档。
在这些以往公知的换挡拨叉中,为了防止树脂制成的薄片从拨叉部的末端部脱落,通过使薄片的树脂流入在拨叉部的末端部形成的槽状的凹口部或卡定部,来使薄片牢固地附着于拨叉部的末端部。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6-11745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5-340471号公报
可是,当该换挡拨叉的薄片嵌合于套筒的叉槽并沿轴向移动时,夹在叉槽的内侧面与拨叉部的轴向侧面之间的薄片的树脂被施加有较强的压缩载荷。此时,在上述专利文献1、2所记载的技术中,槽状的凹口部或卡定部形成为到达拨叉部的轴向侧面,由此存在这样的可能性:在与该凹口部或卡定部接触的树脂中发生应力集中而断开,从而薄片从拨叉部脱落。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以简单的结构可靠地防止设在换挡拨叉的拨叉部的末端部的薄片脱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发明,提出一种啮合切换机构的换挡拨叉,其中,在拨叉部的末端部设有与套筒的叉槽嵌合的由树脂制成的薄片,所述啮合切换机构的换挡拨叉的特征在于,所述拨叉部的末端部具备:径向内表面,其面向所述套筒的径向内侧;径向外表面,其面向所述套筒的径向外侧;以及一对轴向侧面,它们与所述叉槽的内侧面对置,在所述径向内表面和所述径向外表面中的至少一方形成有与所述轴向侧面隔离的凹部,以覆盖所述凹部的方式注塑成型所述薄片。
另外,根据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发明,提出了一种啮合切换机构的换挡拨叉,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的结构的基础上,对金属板进行剪切加工而构成所述拨叉部,通过压印加工来形成所述凹部。
另外,根据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发明,提出了一种啮合切换机构的换挡拨叉,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或技术方案2的结构的基础上,在所述径向内表面和所述径向外表面双方形成有所述凹部。
另外,根据技术方案4所记载的发明,提出了一种啮合切换机构的换挡拨叉,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技术方案3中的任意一项的结构的基础上,在所述径向内表面或所述径向外表面分别形成有多个所述凹部。
另外,根据技术方案5所记载的发明,提出了一种啮合切换机构的换挡拨叉,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技术方案4中的任意一项的结构的基础上,所述拨叉部的被所述薄片覆盖的末端部的所述径向内表面和所述径向外表面的宽度固定或者朝向末端侧增加。
根据技术方案1的结构,啮合切换机构的换挡拨叉在拨叉部的末端部具备与套筒的叉槽嵌合的由树脂制成的薄片,在拨叉部的末端部形成有朝向套筒的径向内外的径向内表面及径向外表面、和与叉槽的内侧面对置的一对轴向侧面。在拨叉部的末端部的径向内表面和径向外表面中的至少一方形成有与轴向侧面隔离的凹部,并以覆盖凹部的方式注塑成型薄片,因此,树脂流入凹部而作为锚栓发挥功能,由此防止了薄片从拨叉部的末端部脱落。而且,凹部设置于拨叉部的径向内表面或径向外表面从而与轴向侧面隔离,所述轴向侧面承受来自套筒的内侧面的强力的载荷,因此,避免了与凹部接触的树脂发生应力集中而断裂,由此能够更加可靠地防止薄片从拨叉部的末端部脱落。
另外,根据技术方案2的结构,对金属板进行剪切加工而构成拨叉部,通过压印加工来形成凹部,因此,能够在剪切加工金属板来制造拨叉部时同时加工凹部,从而能够削减加工工时,有助于降低成本。
另外,根据技术方案3的结构,由于在径向内表面和径向外表面双方形成有凹部,因此,能够使树脂更牢固地附着于拨叉部的末端部以防止剥离或裂纹的产生,从而能够更加可靠地防止薄片脱落。
另外,根据技术方案4的结构,由于在径向内表面或径向外表面分别形成有多个凹部,因此,能够使树脂更牢固地附着于拨叉部的末端部以防止剥离或裂纹的产生,从而能够更加可靠地防止薄片脱落。
另外,根据技术方案5的结构,由于拨叉部的被薄片覆盖的末端部的径向内表面和径向外表面的宽度固定或者朝向末端侧增加,因此,不仅拨叉部的形状变得简单从而提高了可加工性,而且与所述宽度朝向末端侧变窄的情况相比,能够使薄片难以从拨叉部的末端部脱落。
附图说明
图1是换挡拨叉和套筒的立体图。(第1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8732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