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镁铜复合金属LED散热器及其精锻成形工艺无效
| 申请号: | 201310186876.5 | 申请日: | 2013-05-2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77765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04 |
| 发明(设计)人: | 程永奇;陈名涛;张鹏;孙友松;徐高翅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工业大学 |
| 主分类号: | F21V29/00 | 分类号: | F21V29/00;B23P15/26;F21Y101/02 |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林丽明 |
| 地址: | 510006 广东省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复合 金属 led 散热器 及其 成形 工艺 | ||
1.一种镁铜复合金属LED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有镁合金基体(1)及铜合金导热层(2),其中铜合金导热层(2)置于镁合金基体(1)所设的中空腔体的底部,且镁合金基体(1)与铜合金导热层(2)采用物理冶金结合在一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镁铜复合金属LED散热器,其特征在于上述铜合金导热层(2)的厚度为0.1-0.5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镁铜复合金属LED散热器,其特征在于上述镁合金基体(1)与铜合金导热层(2)采用的物理冶金结合方法为精锻,镁合金基体(1)与铜合金导热层(2)通过精锻一次成形结合在一起。
4.一种镁铜复合金属LED散热器的精锻成形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清除镁合金基体(1)及铜合金导热层(2)毛坯表面的油污及杂质;
2)将镁合金基体(1)及铜合金导热层(2)毛坯叠放,置于加热箱中预热,预热温度250℃-350℃,预热时间5-15分钟;
3)将镁合金基体(1)及铜合金导热层(2)毛坯定位安装在可控加载的锻压设备上的精锻模具中,模具预热温度200℃-300℃;
4)可控加载的锻压设备上的冲头按单向减速控制模式精锻成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镁铜复合金属LED散热器的精锻成形工艺,其特征在于上述步骤4)的单向减速控制模式是精锻成形采用可控加载模式,模具冲头安装于滑块速度能控制的锻压设备上,一次精锻出无飞边或小飞边LED散热器。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镁铜复合金属LED散热器的精锻成形工艺,其特征在于上述步骤4)的单向减速控制模式是在各变形阶段冲头速度变化为单向减速、步进驱动或震动脉冲。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镁铜复合金属LED散热器的精锻成形工艺,其特征在于上述步骤4)的单向减速控制模式为:在冲头接触毛坯前,冲头速度为压力机额定速度;冲头接触铜合金导热层(2)的毛坯时,其速度为100mm/s-150mm/s;冲头行程为变形压下量的35%-45%时,冲头速度为初始速度的60%-70%;冲头行程变形压下量的80%-90%时,冲头速度为初始速度的10%-5%;至变形终了,冲头速度不再增加;完成成形后,冲头回程时冲头速度为压力机额定速度的1.5-2倍。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镁铜复合金属LED散热器的精锻成形工艺,其特征在于上述步骤4)的单向减速控制模式为:精锻变形初始冲头速度100mm/s-150mm/s;变形压下量达到30%-40%时,冲头速度为初始速度的70%-80%,之后,冲头静止0.5-1s;变形压下量达到75%-85%时,冲头速度为初始速度的15%-5%,之后,冲头静止1-2s;至变形终了,冲头速度不再增加;完成成形后,冲头回程时冲头速度为压力机额定速度的1.5-2倍。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镁铜复合金属LED散热器的精锻成形工艺,其特征在于上述步骤4)的单向减速控制模式为:精锻变形初始冲头速度100mm/s-150mm/s;变形压下量达到30%-45%时,冲头速度为初始速度的40%-50%,之后,冲头回退0.1-0.5s,然后继续下压;变形压下量达到70%-80%时,冲头速度为初始速度的20%-10%,之后,冲头回退0.1-0.3s;至变形终了,冲头速度不再增加;完成成形后,冲头回程时冲头速度为压力机额定速度的1.5-2倍。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镁铜复合金属LED散热器的精锻成形工艺,其特征在于上述可控加载的锻压设备为机械伺服压力机,或电动螺旋压力机,或伺服液压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工业大学,未经广东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86876.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药剂分装机
- 下一篇:第一驾驶员期望传感器的可信性分析的方法和控制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