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聚酰胺树脂及由其组成的聚酰胺组合物有效
申请号: | 201310185653.7 | 申请日: | 2013-05-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54422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21 |
发明(设计)人: | 张传辉;蔡彤旻;曾祥斌;曹民;吉继亮;夏世勇;叶南飚;陈大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G69/26 | 分类号: | C08G69/26;C08G69/36;C08L77/06;C08L25/06;C08K13/06;C08K7/14;C08K5/5313 |
代理公司: | 广州致信伟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53 | 代理人: | 伍嘉陵 |
地址: | 510663 广东省广州***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聚酰胺 树脂 组成 组合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高分子材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聚酰胺树脂及由其组成的聚酰胺组合物。
背景技术
聚酰胺因具有良好的综合性能,包括力学性能、耐热性、耐磨损性、耐化学药品性和自润滑性,且摩擦系数低,有一定的阻燃性,易于加工等,其被广泛适于用玻璃纤维和其它填料填充增强改性,提高性能和扩大应用范围。近几年来半芳香族聚酰胺由于其耐热性能和力学性能更优而被重点开发。
聚合物的高流动性是其应用领域拓展的重要保障,高流动性的聚合物能够得到更为精细的注塑制品结构,这也是今后制品向轻薄化发展的必须要求。因此,聚酰胺的流动性改善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高流动性的聚酰胺树脂。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由上述聚酰胺树脂组成的聚酰胺组合物。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聚酰胺树脂,其由以下组份组成:
(A):75-97mol%的由1,10-癸二胺和对苯二甲酸所形成的10T单元;
(B): 3-25mol%的由己内酰胺开环形成的6单元;
其中,基于全部单元,至多25mol%的由己内酰胺开环形成的6单元被氨基酸或具有碳原子数4~12的其他内酰胺形成的单元代替。
所述氨基酸或具有碳原子数4~12的其他内酰胺选自:6-氨基己酸、10-氨基癸酸、11-氨基十一酸、十一内酰胺、12-氨基十二酸或十二内酰胺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
所述聚酰胺树脂根据ASTM D3418-2003的测试方法测定的熔点高于270 oC。
所述聚酰胺树脂的表观粘度低于40Pa·s。
一种聚酰胺组合物,包含上述聚酰胺树脂,按重量百分比计,包括如下组分:
聚酰胺树脂 30~99.9%;
增强填料 0~60%;
阻燃剂 0~50%;
其他助剂 0.1~10%。
所述增强填料的形状为纤维状,其平均长度为0.01-20mm,优选为0.1~6mm;其长径比为5~2000,优选为30~600。当纤维状增强填料在上述范围内时,聚酰胺组合物就会表现出高热变形温度和增高的高温刚性。上述尺寸可通过千分尺对纤维测量得到。
所述增强填料为无机增强填料或有机增强填料,所述无机增强填料选自玻璃纤维、 钛酸钾纤维、金属包层的玻璃纤维、陶瓷纤维、硅灰石纤维、金属碳化物纤维、金属固化纤维、石棉纤维、氧化铝纤维、碳化硅纤维、石膏纤维或硼纤维中的一种或多种,优选玻璃纤维。
使用玻璃纤维不仅可提高聚酰胺组合物的可模塑性,而且可提高力学性能例如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和弯曲模量,及提高耐热性例如热塑性树脂组合物进行模塑时的热变形温度。
所述有机增强填料选自芳族聚酰胺纤维或碳纤维。
所述增强填料的形状还可以为非纤维状,如粉末状、颗粒状、板状、针状、织物或毡状,选自钛酸钾晶须、氧化锌晶须、硼酸铝晶须、硅灰石、沸石、绢云母、高岭土、云母、滑石、粘土、叶腊石、膨润土、蒙脱土、锂蒙脱土、合成云母、石棉、硅铝酸盐、氧化铝、氧化硅、氧化镁、氧化锆、氧化钛、氧化铁、碳酸钙、碳酸镁、白云石、硫酸钙、硫酸钡、氢氧化镁、氢氧化钙、氢氧化铝、玻璃珠、陶瓷珠、氮化硼、碳化硅或二氧化硅的一种或多种。这些增强填料可以是中空的。此外,对于膨润土、蒙脱土、锂蒙脱土、合成云母等溶胀性层状硅酸盐,可以使用采用有机铵盐将层间离子进行阳离子交换后的有机化蒙脱土。
其中,所述增强填料的形状为非纤维状时,增强填料的平均粒径为0.001~10μm,优选为0.01~5μm。当增强材料的平均粒径小于0.001μm将导致聚酰胺树脂差的熔融加工性;当增强材料的平均粒径大于10μm,将导致不良的注塑成型品表面外观。上述增强材料的平均粒径通过吸附法来测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8565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