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直调激光器的混合波分时分复用无源光网络传输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310185632.5 | 申请日: | 2013-05-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13150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18 |
发明(设计)人: | 毕美华;何浩;李正璇;义理林;肖石林;胡卫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Q11/00 | 分类号: | H04Q11/00;H04B10/40;H04B10/50 |
代理公司: | 上海汉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36 | 代理人: | 郭国中 |
地址: | 20024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激光器 混合 时分 无源 网络 传输 系统 | ||
1.一种基于直调激光器的混合波分时分复用无源光网络传输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光线路终端、馈线式光纤、若干无源光网络系统,所述无源光网络系统包括远端节点、若干分布式光纤和若干光网络单元,所述光线路终端通过所述馈线式光纤连接至所述远端节点,所述远端节点通过分布式光纤连接光网络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线路终端包括第一媒体介质控制模块、光波分复用器、周期性滤波器和光放大器,光波分复用器、周期性滤波器和光放大器依次连接,所述光线路终端还包括多个主要由下行数据信号发射模块、上行数据信号接收模块、第一光环行器构成的第一模块,所述第一模块连接在第一媒体介质控制模块与光波分复用器之间;在所述第一模块中,第一媒体介质控制模块通过下行数据信号发射模块连接至第一光环行器的1端口,第一光环行器的2端口连接至光波分复用器,第一光环行器的3端口通过上行数据信号接收模块连接至第一媒体介质控制模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直调激光器的混合波分时分复用无源光网络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远端节点包括光分路/合路器,所述光分路/合路器主要用于下行数据信号的分发以及调制在不同波长上的上行数据的耦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直调激光器的混合波分时分复用无源光网络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网络单元包括上行数据信号源、上行直接调制激光器、第二光环行器、光可调滤波器、光电探测器、下行数据信号处理模块、第二媒体介质控制模块,所述上行数据信号源驱动所述上行直接调制激光器,所述上行直接调制激光器的输出端连接到第二光环行器的1端口,上行数据信号通过第二光环行器的2端口输出至分布式光纤以实现上行数据的输出;第二光环行器的3端口依次通过所述光可调滤波器、光电探测器连接至下行数据信号处理模块,进而完成下行数据信号的接收;第二媒体介质控制模块分别连接光可调滤波器、下行数据信号处理模块、上行直接调制激光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直调激光器的混合波分时分复用无源光网络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不同的第一模块的下行数据信号发射模块具有不同发射波长,且波长间隔可满足ITU-T的标准。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直调激光器的混合波分时分复用无源光网络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周期性滤波器的透射谱是周期性,周期性滤波器的自由频谱范围是可调谐的,且上下行数据信号之间的波长间隔应为自由频谱间隔的整数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直调激光器的混合波分时分复用无源光网络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媒体介质控制模块用于控制上下行数据信号的数据发射状况。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直调激光器的混合波分时分复用无源光网络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周期性滤波器主要用于上下行数据信号的啁啾管理。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直调激光器的混合波分时分复用无源光网络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上行直接调制激光器具有波长可调谐功能,用于实现将不同光节点的数据调制不同波长。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直调激光器的混合波分时分复用无源光网络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第二媒体介质控制模块用于控制光节点下行数据信号的接收、以及控制光可调滤波器的中心波长和下行数据信号接收的时隙,同时,第二媒体介质控制模块还用于控制上行数据信号源的发射波长和数据传送的时隙。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直调激光器的混合波分时分复用无源光网络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行数据信号发射模块包括下行数据信号源、下行直接调制激光器,其中,下行直接调制激光器为波长可调谐的下行直接调制的激光器。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直调激光器的混合波分时分复用无源光网络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光分布式光纤和馈线式光纤加起来的总长度为几千米到100km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未经上海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85632.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