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不锈钢镀铜的方法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310183850.5 申请日: 2013-05-17
公开(公告)号: CN103255453A 公开(公告)日: 2013-08-21
发明(设计)人: 郑精武;陈思远;姜力强;乔梁;蔡伟;车声雷 申请(专利权)人: 浙江工业大学
主分类号: C25D5/12 分类号: C25D5/12;C25D5/18
代理公司: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0 代理人: 周烽
地址: 310014*** 国省代码: 浙江;33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不锈钢 镀铜 方法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属于电化学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先采用脉冲电镀复合金属层后镀铜的不锈钢表面加工方法。

背景技术

不锈钢镀铜加工,是在不锈钢表面进行技术性和艺术性加工,以获得各种绚丽色彩的镀铜不锈钢,其颜色有金黄色,咖啡色,青铜色等。其色彩艳丽,具有抗腐蚀性强、机械性能较高、彩色面层经久不褪色等特点。因此被广泛的用作厅堂墙板、天花板、电梯厢板、车箱板、建筑装潢、招牌等装饰之用。但不锈钢表面极易生成一层薄而透明的钝态氧化膜,该氧化膜会影响镀层与不锈钢基体的结合力。因此,要在不锈钢表面获得结合力优异的铜镀层比较困难。

常用的方法,是不锈钢镀铜之前,先去除氧化膜再预镀一定厚度的镍。早在1966年,北京分析仪器厂提出了采用阳极腐蚀不锈钢表面后氰化镀镍再镀厚铜的方式获得表面包覆有铜层的不锈钢(不锈钢镀铜[J]. 材料保护,1966,(04):64-65);胡栓柱则在其基础上采用镍铜、镍铬非氰化物电镀工艺镀铜(胡栓柱. 不锈钢的镀铜工艺[J]. 铁道机车车辆工人,1995,(08):13-15),避免了氰化物的使用;王达庆(王达庆. 304不锈钢表面化学镀铜[J]. 科技致富向导,2011,(35):334+402)和孔繁清等(孔繁清,闫慧忠,赵增祺. 不锈钢基体上化学镀铜工艺研究[J]. 表面技术,2002,(06):34-36)分别改良了前处理的浸蚀活化过程和增加浸蚀活化后的热处理过程,获得铜镀层附着力高的不锈钢。

以上传统的不锈钢镀铜工艺包括:化学除油、水洗、浸蚀 、除挂灰、电解活化、冲击预镀镍和镀铜等主要步骤。涉及工艺流程多;而且浸蚀、除挂灰、活化等工艺点要用到大量的硫酸、硝酸,甚至氢氟酸以除去不锈钢表面的氧化铬、氧化镍等氧化膜,付出高额的生产成本同时,对环境污染严重;氧化膜的去除难易会随着不锈钢材料的具体化学成分组成改变而变化(比如304不锈钢相对于201不锈钢,表面的铬氧化物更致密,难于去除氧化膜),这样就使镀铜工艺质量会因为原材料的波动而较难控制。在走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今天,这种高污染的传统不锈钢镀铜工艺必将被一种新型环保简易的工艺所取代。

发明内容

为解决传统不锈钢镀铜工艺中大量强酸使用过程对环境产生的严重污染,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简化工艺流程,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不锈钢镀铜的方法,该方法采用脉冲电镀铁-镍-铬复合膜后再镀铜的新工艺,以取代强酸侵蚀、电镀镍后再镀铜的传统不锈钢表面装饰方法。

本发明基于脉冲电镀和金属复合电镀的结合应用,其理论依据(1)不锈钢的主要金属成分(镍-铁-铬合金)与复合电镀液内的金属盐组成(含铁盐、镍盐和铬盐)有相关性,因此电沉积的铁-镍-铬复合膜与不锈钢表面氧化膜有兼容性;(2)通过高频率的正负脉冲电流先后施加,即达到不锈钢基体表面的电化学侵蚀,又实现镀层在不锈钢表面的沉积。从而实现不需要预先用强酸作化学侵蚀的情况下,在不锈钢基体表面获得结合力优异的铁-镍-铬复合层,同时确保了后续的镀铜工艺顺利进行。

为达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的具体工艺过程如下:一种不锈钢镀铜的方法,所述的方法具体为:不锈钢材料先经过化学除油,然后放入盛有含铁、镍、铬金属阳离子的预镀液中进行脉冲电镀,以获得铁-镍-铬复合膜,最后进入酸性硫酸铜溶液中进行直流电镀铜。

进一步地,所述的化学除油的配方和工艺参数为:在处理时间1~2min、温度50℃~60℃条件下,用含5~20g/L NaOH、20~40g/L Na2CO3、5~25g/L Na3PO4·12H2O、5~10g/L JT-100(马来酸酐丙烯酸共聚物)的溶液彻底除油。

进一步地,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盛有含铁、镍、铬金属阳离子的预镀液配方为:100~160 g/L CrCl3·6H2O、20~60 g/L NiCl2·6H2O、5~35 g/L FeCl2·4H2O、2~8 g/L NaCl、10~50 g/L NH4Cl,20~60 g/L H3BO3,5~40 g/L 配位剂,pH值1~2。

进一步地,所述配位剂为氨基乙酸、硫脲或者5-磺基水杨酸。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工业大学,未经浙江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8385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