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整体直中墙式双连拱隧道的施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182905.0 | 申请日: | 2013-05-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56052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21 |
发明(设计)人: | 齐琳;李涛;齐晔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国道通公路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D9/00 | 分类号: | E21D9/00;E21D9/14;E21D11/00;E21D11/38;E21D11/10;E21F16/02 |
代理公司: | 北京正理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7 | 代理人: | 王德桢 |
地址: | 10005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整体 直中墙式 双连 隧道 施工 方法 | ||
1.一种整体直中墙式双连拱隧道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按设计要求开挖中导洞,并进行中导洞初期支护;
步骤2)在中导洞内施工双连拱隧道中墙,所述中墙顶呈Y型结构,中墙顶与中导洞顶壁之间留有中墙顶空洞;
步骤3)在中墙上设置排水系统;
步骤4)中墙顶空洞回填;
步骤5)按设计要求挖掘双连拱隧道的左洞、右洞;
步骤6)施工完成后的左洞、右洞分别进行路面施工及隧道机电安装工程施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整体直中墙式双连拱隧道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进一步包括:
步骤2-1)施工双连拱隧道中墙下部,沿隧道纵向方向按从里向外进行混凝土浇注施工;
步骤2-2)施工双连拱隧道中墙上部,沿隧道纵向方向按从里向外进行混凝土浇注施工;
步骤2-3)在呈Y型结构的中墙顶预埋螺栓,并与钢架接头接好,在钢架间设置外挂小模板;外挂小模板、呈Y型结构的中墙顶的底部和中导洞顶壁之间形成管道形中墙顶空洞,所述中墙顶空洞呈封闭空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整体直中墙式双连拱隧道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进一步包括:
在呈Y型结构的中墙顶的底部沿隧道纵向方向设置透水管,该透水管顶部设有若干透水孔;
在中墙内沿隧道纵向方向设置若干竖向排水管,所述竖向排水管上端口与透水管连通,竖向排水管下端口通过横向排水管与隧道排水沟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整体直中墙式双连拱隧道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呈Y型结构的中墙顶分别与左洞的拱部二次衬砌、右洞的拱部二次衬砌匹配对应接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整体直中墙式双连拱隧道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5)进一步包括:
步骤5-0)挖掘左侧洞上台阶、右侧洞上台阶,并进行初期支护;
步骤5-1)挖掘左侧洞下台阶、右侧洞下台阶,并进行初期支护;
步骤5-2)挖掘左正洞上台阶、右正洞上台阶,并进行初期支护;
步骤5-3)挖掘左正洞下台阶、右正洞下台阶,并进行初期支护;拆除在左洞、右洞范围内的中导洞初期支护;
步骤5-4)左洞仰拱施工;
步骤5-5)左洞仰拱回填;
步骤5-6)左洞设置防水层、拱部二次衬砌施工;
步骤5-7)右洞仰拱施工;
步骤5-8)右洞仰拱回填;
步骤5-9)右洞设置防水层、拱部二次衬砌施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整体直中墙式双连拱隧道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呈Y型结构的中墙顶的底部铺设碎石渗流层;为保证中墙顶空洞回填时水泥浆不渗入碎石渗流层,在碎石渗流层顶部铺设一层防水层;所述碎石渗流层高度位置低于中墙与左洞、右洞拱部二次衬砌接合部位纵向施工缝位置10cm以上。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整体直中墙式双连拱隧道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中,在所述中墙顶空洞一端头设置模板,所述中墙顶空洞回填采用沿隧道纵向方向先里后外分段泵送混凝土的方式回填中墙顶空洞;每次分段泵送混凝土长度为5~8m。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整体直中墙式双连拱隧道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呈Y型结构的中墙顶的底部碎石渗流层下部设置防水层,同时设置一层2mm厚BAC自粘防水卷材;
在所述呈Y型结构的中墙顶与左洞、右洞拱部二次衬砌接合部位纵向施工缝处设外贴式止水带、可注浆中埋式止水带各一道。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整体直中墙式双连拱隧道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左洞、右洞的初期支护与左洞、右洞的拱部二次衬砌之间每间隔5~10m设环向排水管,隧道两侧墙的底部分别设置有纵向排水管贯通全隧道,环向排水管的下端均与所述的纵向排水管相连通;所述的纵向排水管通过横向管与隧道路面下的隧道边沟连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国道通公路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国道通公路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82905.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