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以锌和镍为催化剂活性组分制造二氯乙烷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310181419.7 | 申请日: | 2013-05-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7489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04 |
发明(设计)人: | 赵淮光 | 申请(专利权)人: | 赵淮光 |
主分类号: | C07C19/045 | 分类号: | C07C19/045;C07C17/02;B01J23/80 |
代理公司: | 南京纵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24 | 代理人: | 董建林 |
地址: | 211300 江苏省南京***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催化剂 活性 组分 制造 二氯乙烷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化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制造二氯乙烷的方法。
背景技术
通过裂解不同的石油产品,随后通过许多复杂和昂贵的分离操作以从裂解的其他产品中分离乙烯并得到非常高纯度的产物从而得到该纯度非常高的 乙烯。考虑到与这种高纯度乙烯的制造相关的高成本,已经开发了不同的使用纯度小于99.8%的乙烯制造二氯乙烷的方法。这些方法的优点在于通过简化分离裂解得到产品的过程,并因而通过舍去对于制造DCE没有益处的复杂分离,从而降低了成本。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以锌和镍为催化剂活性组分制造二氯乙烷的方法,能够高效制得二氯乙烷。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以锌和镍为催化剂活性组分制造二氯乙烷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烃源与氯化氢和氧,加入催化剂,在氧氯化反应器内进行反应,在反应中产生副产物氯乙烷或氯乙烷和氯乙烯;把氧氯化反应器排出的物料用一步或几步至少分离成ⅰ)富二氯乙烷组份和ii)富氯乙烷组份和iii)富含比乙烯轻的化合物并包含部分乙烯的馏分,所述催化剂为含有载在氧化铝载体上的锌和镍化合物,锌含量占载体质量的10-15%,镍含量占载体质量的2-5%,催化剂的比表面积为150-200m2/g。
前述烃源选自石脑油,瓦斯油,天然气凝液,乙烷,丙烷,丁烷,异丁烷或其混合物。
氧氯化反应器内反应温度为250℃-320℃,反应压力为1-8Pa,氯乙烷在裂解反应器中停留的时间是5-60秒。
富含比乙烯轻的化合物并包含部分乙烯的馏分的重量为产物总重量的10-30%。
本发明的有益之处在于: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以锌和镍为催化剂活性组分制造二氯乙烷的方法,能够方便的制得二氯乙烷。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具体的介绍。
实施例1
一种以锌和镍为催化剂活性组分制造二氯乙烷的方法,烃源与氯化氢和氧,加入催化剂,在氧氯化反应器内进行反应,在反应中产生副产物氯乙烷或氯乙烷和氯乙烯;把氧氯化反应器排出的物料用一步或几步至少分离成ⅰ)富二氯乙烷组份和ii)富氯乙烷组份和iii)富含比乙烯轻的化合物并包含部分乙烯的馏分,所述催化剂为含有载在氧化铝载体上的锌和镍化合物,锌含量占载体质量的10%,镍含量占载体质量的2%,催化剂的比表面积为150m2/g。
前述烃源选自石脑油,瓦斯油,天然气凝液,乙烷,丙烷,丁烷,异丁烷或其混合物。
氧氯化反应器内反应温度为250℃℃,反应压力为1Pa,氯乙烷在裂解反应器中停留的时间是5秒。
富含比乙烯轻的化合物并包含部分乙烯的馏分的重量为产物总重量的10%。
二氯乙烷收率为65%。
实施例2
一种以锌和镍为催化剂活性组分制造二氯乙烷的方法,烃源与氯化氢和氧,加入催化剂,在氧氯化反应器内进行反应,在反应中产生副产物氯乙烷或氯乙烷和氯乙烯;把氧氯化反应器排出的物料用一步或几步至少分离成ⅰ)富二氯乙烷组份和ii)富氯乙烷组份和iii)富含比乙烯轻的化合物并包含部分乙烯的馏分,所述催化剂为含有载在氧化铝载体上的锌和镍化合物,锌含量占载体质量的15%,镍含量占载体质量的5%,催化剂的比表面积为200m2/g。
前述烃源选自石脑油,瓦斯油,天然气凝液,乙烷,丙烷,丁烷,异丁烷或其混合物。
氧氯化反应器内反应温度为320℃,反应压力为8Pa,氯乙烷在裂解反应器中停留的时间是60秒。
富含比乙烯轻的化合物并包含部分乙烯的馏分的重量为产物总重量的10%。
二氯乙烷收率为70%。
实施例3
一种以锌和镍为催化剂活性组分制造二氯乙烷的方法,烃源与氯化氢和氧,加入催化剂,在氧氯化反应器内进行反应,在反应中产生副产物氯乙烷或氯乙烷和氯乙烯;把氧氯化反应器排出的物料用一步或几步至少分离成ⅰ)富二氯乙烷组份和ii)富氯乙烷组份和iii)富含比乙烯轻的化合物并包含部分乙烯的馏分,所述催化剂为含有载在氧化铝载体上的锌和镍化合物,锌含量占载体质量的12%,镍含量占载体质量的3%,催化剂的比表面积为180m2/g。
前述烃源选自石脑油,瓦斯油,天然气凝液,乙烷,丙烷,丁烷,异丁烷或其混合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赵淮光,未经赵淮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8141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