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接近感测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310180939.6 | 申请日: | 2013-05-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76210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12 |
发明(设计)人: | 张贤仁 | 申请(专利权)人: | 矽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V8/12 | 分类号: | G01V8/12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72002 | 代理人: | 舒雄文;蹇炜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接近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接近感测方法,且尤其是涉及应用于手持装置中的接近感测方法。
背景技术
接近感测(proximity sensing)通过两个光学元件,一个发光二极管(LED)及一个光学传感器,以光学传感器撷取与处理来自发光二极管的光信号来达成检测物体是否存在,以便让控制器了解目前机构的有无、物体的位置或通过数量等。详细地说,发光二极管,如: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发射一束红外线信号,在检测范围内若有物体接近,部分红外线信号射至物体时,则会进行反射,此时光学传感器,如:红外线光传感器即可检测到反射的红外线信号。通过信号调节、模拟数字转换及其它处理程序后,微处理器或微控制器可应用数字化信号进行后续处理。因此,接近感测已在自动化机械、产业机械、半导体设备、工具机及手持装置等领域当中,成为不可缺少的角色之一。
然而,就手持装置中的接近感测来说,一般在接近感测单元的外侧会以玻璃等透明体覆盖,以保护其内的接近感测单元,但反而却造成发光二极管所发出的部分光在此反射,而被光学传感器感测到,以致影响接近感测的判断。另一方面,手持装置的组装公差也会影响到反射量,这些因素都影响到接近感测的判断准确性。
为了提高接近感测的判断准确性,传统采用的方法是在手持装置生产制造完成之后,以其内的接近感测单元此时感测到的数值,储存于其中,作为日后用以判断是否有物体接近时的基础。比如说,设计门坎值及/或抵消值等参数,将生产完成之后、由接近感测单元感测到的数值,其反映的是光自玻璃外壳上反射的光感测量,作为抵消值。在日后判断接近感测时,配合至少一个门坎值,将当时的感测值扣去抵消值之后与门坎值比较,藉此判断是否有物体接近。
然而,在实际应用上,还有因为随着时间推移、环境改变等种种因素,如:黏贴保护贴、沾上脏污、发光二极管老化等,都会影响反射光的感测量,使得当初所设定的门坎值及/或抵消值等数值不符合实际状况,而常有误判的情形。
因此,目前亟需一种可改善误判机率、提高准确性的接近感测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接近感测方法,使手持装置在使用者的正常操作情形之下,可使其内的接近感测单元应用符合现实环境的抵消值进行是否有物体接近的判断,从而提升接近感测单元的判断准确性。
本发明的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接近感测方法,在正常操作程序中,通过应用于接近感测单元中的感测方法,比较感测值与预定抵消值,以随着接近感测单元外在环境变化重新设定预定抵消值。
本发明的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接近感测方法,藉由判断动态抵消值是否落入预定抵消值变化范围的判断结果,在预定抵消值及动态抵消值中,选择其一进行是否有物体接近的判断,以适时调整接近感测单元的判断基准。
本发明的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接近感测方法,其在接近感测单元中依据设定或环境光源感测值的判断,提供更新或维持动态抵消值等三种模式,以符合弹性使用的需求。
依据本发明,提供一种接近感测方法,适用于手持装置中的接近感测单元,包括下列步骤:比较接近感测单元感测的感测值是否小于预定抵消值或落入第一预定范围;及依据感测值是否小于预定抵消值或落入第一预定范围的判断,提供进行是否有物体接近的判断的抵消值。
本发明所指的手持装置举例为但不限于手持式电话、个人数字助理(PDA)、平板计算机等手持装置。本发明的接近感测单元举例为使用半导体工艺制作的接近感测单元,且优选是设置于手持装置内,用以感测手持装置使用者是否接近手持装置,更优选地可特定为手持式电话中的微机电接近传感器,然本发明并不限于此。
在此所述的感测值可对应接近感测单元现时或在过去一时间点感测到的数值,其可反映接近感测单元对感测到的光相关的可量化特征,如:光强度、光表面照度、或其它可量化特征。前述预定抵消值可为制造商在制造完成手持装置后,经由该手持装置中、接近感测单元外的处理单元,从接近感测单元的至少一感测值中所判断出的最小数值、或依据经验法则或其它实验方法所得到的预设定数值,然不限于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矽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矽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8093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