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计算机客户服务器系统中网络连接有效性监测方法及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310180141.1 | 申请日: | 2013-05-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12558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18 |
发明(设计)人: | 蒋敏志;蔡立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长江通信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12/26 | 分类号: | H04L12/26;H04L29/06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王丹 |
地址: | 430074 湖北省武***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计算机 客户 服务器 系统 网络 连接 有效性 监测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网络技术、计算机通信、软件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计算机客户服务器系统中网络连接有效性监测方法。
背景技术
C/S(Client/Server)结构,即客户机和服务器结构。它是软件系统体系结构,通过它可以充分利用两端硬件环境的优势,将任务合理分配到Client端和Server端来实现,降低了系统的通讯开销。目前大量应用软件系统都是Client/Server形式的两层结构。
在C/S应用中,通常需要定期监测客户机和服务器间的网络连接的有效性。传统的监测方式是对任一网络连接,进行定期发起ping请求,然后根据从该连接上获取ping请求回应的情况判定网络连接的有效性。
在存在第三方JMS服务器进行消息转发和TCP连接用于非消息的请求和应答的系统中,传统的监测方式对网络连接的有效性监测难以判定。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计算机客户服务器系统中网络连接有效性监测方法及系统,在存在第三方JMS服务器进行消息转发和TCP连接用于非消息的请求和应答的系统时,能够及时监测客户机和服务器之间网络连接的有效性。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计算机客户服务器系统中网络连接有效性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以下步骤:
1)双通道连接建立:客户端建立与服务端的连接,与服务端建立命令连接通道;服务端设定消息通道,并分配消息通道地址返回客户端,同时服务端与JMS服务器建立第一消息连接通道;客户端根据返回的消息通道地址与JMS服务器建立第二消息连接通道
2)双通道连接监测:
客户端通过命令连接通道发送ping指令;服务端每次接收到ping指令后重置最后一次ping命令接收时间,并通过第一消息连接通道向JMS服务器发送ping回应消息;JMS服务器通过第二消息连接通道向客户端转发ping回应消息;客户端收到ping回应消息后重置最后一次ping消息接收时间;
服务端定时检查最后一次ping命令接收时间,若超时则判定双通道故障,断开连接;
客户端定时检查最后一次ping消息接收时间,若超时则判定双通道故障,停止发送ping请求,并断开重新建立双通道连接。
一种采用上述计算机客户服务器系统中网络连接有效性监测方法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它包括:
客户端,用于发送ping指令,接收ping回应消息,并重置最后一次ping消息接收时间,定时检查最后一次ping消息接收时间,若超时则判定双通道故障,停止发送ping请求,并断开重新建立连接;
服务端,用于接收ping指令,重置最后一次ping命令接收时间,并向JMS服务器发送ping回应消息,定时检查最后一次ping命令接收时间,若超时则判定双通道故障,断开连接;
JMS服务器,用于将服务端发送的ping回应消息向客户端转发。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通过采用本发明方法,在存在第三方JMS服务器进行消息转发和TCP连接用于非消息的请求和应答的系统时,客户端通过定期在非消息通道(即命令连接通道)上发起ping请求,服务端收到该请求后,在JMS通道上发送ping回应消息;客户端通过监测ping回应消息情况即可判定两通道连接状态;当无法正常收到ping回应时,客户端不再发送ping请求,并判定连接失效;服务端则通过监测ping请求情况即可判定两通道连接状态,从而能够及时监测客户机和服务器之间网络连接的有效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双通道连接建立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双通道连接监测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例和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一种计算机客户服务器系统中网络连接有效性监测方法,它包括以下步骤:
1)双通道连接建立,如图1所示:客户端建立与服务端的连接,与服务端建立命令连接通道;服务端设定消息通道,并分配消息通道地址返回客户端,同时服务端与JMS服务器建立第一消息连接通道;客户端根据返回的消息通道地址与JMS服务器建立第二消息连接通道
2)双通道连接监测,如图2所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长江通信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武汉长江通信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8014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