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次氯酸钠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179881.3 | 申请日: | 2013-05-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41713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14 |
发明(设计)人: | 郑阳伟;邹建生;吴志坚;单大定 | 申请(专利权)人: | 乳源东阳光电化厂 |
主分类号: | C01B11/06 | 分类号: | C01B11/06 |
代理公司: | 广州新诺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100 | 代理人: | 华辉;刘菁菁 |
地址: | 512721***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次氯酸 制备 方法 | ||
背景技术
次氯酸钠溶液常采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氯气制备。在实际生产中,常常采用人工分析过碱量及有效氯以确定反应是否应该终止。使用人工方法存在检测时间长、人为误差大、取样次数频繁等不足,特别是在反应液临近合格或开停车大量氯气的时候比较难控制,反应速度快,容易过氯、跑氯,人工检测无法快速反馈检测结果,等试样结果分析好时反应槽内实际已经过氯了,产品技术指标不合格,给生产者带来许多困扰。
公开日为2012年10月3日,公开号为CN102701157A,发明名称为《一种次氯酸钠的生产方法以及装置》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次氯酸钠的生产方法,该方法包括向反应器内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加入氯,根据温度值调节加氯装置的加氯速度,并控制冷却装置的启闭,以使反应液的温度值水大于45℃,根据PH值调节加氯装置的加氯速度,以使反应液的PH值不小于10;当反应液的PH值在第一时间间隔内保持小于12,则意味着反应完成。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通过测量反应槽的液位数据以判断合格次氯酸钠溶液的反应终点,该法可通过液位测量准确确定生产所得的次氯酸钠的合格边缘点,克服了上述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次氯酸钠的制备方法,其采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氯气制备次氯酸钠,在制备结束前任一时间测量反应槽液位M1及当时的游离碱含量N1,根据以下公式确定制备结束的反应槽液位Mend,
Mend=M1+(N1-Nend),
监控随后反应过程中的反应槽液位M,当M=Mend时,结束反应,上述公式中的Nend为合格次氯酸钠溶液中允许游离碱含量的范围值,所述反应槽液位是指反应槽内实际反应液体积与反应槽体积的百分比,所述游离碱含量是指游离碱的质量百分比含量。
所述范围值Nend为0.2-0.9%,优选0.6-0.8。
采用上述方法时控制反应温度为10~30℃。
本发明根据次氯酸钠溶液在生产中不同液位时的游离碱含量差与反应液体积差的对应关系,得出通过液位计量法确定次氯酸钠溶液的合格边缘点,导出一经验公式,对反应槽液位进行监测,准确判断次氯酸钠溶液的合格反应终点,有效方便地控制次氯酸钠溶液的生产合格率,大大减少员工的劳动强度,减少取样次数和因取样造成的现场环境污染问题及避免人手不足或检验不及时造成的技术指标不合格现象。这样就省去了不必要的担心和顾虑,同时也节省许多时间和检测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K=0.6时终点游离碱实测值的趋势图。
图2是K=0.7时终点游离碱实测值的趋势图。
图3是K=0.8时终点游离碱实测值的趋势图。
具体实施方式
公式的推导与形成过程如下:
按国标GB19106-2003的要求,次氯酸钠溶液应符合游离碱%(以NaOH计)=0.1~1.0的要求,游离碱分析及计算方法参照标准5.2条款。
1.1游离碱与次氯酸钠溶液合格的关系
以下数据是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反应槽,不同的初始液位,得出的有关反应槽液位与游离碱含量的几组数据。此处的液位是指反应液所达到的反应槽的高度与反应槽的槽体高度之比(即体积比)。而游离碱的浓度是指游离碱的质量百分比含量。
表1不同液位时的游离碱含量
表2不同液位时的游离碱含量
表3不同液位时的游离碱含量
表4不同液位时的游离碱含量
表5不同液位时的游离碱含量
表6不同液位时的游离碱含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乳源东阳光电化厂,未经乳源东阳光电化厂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7988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肿瘤标本收集装置
- 下一篇:一种手持工具的副握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