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纤维增强碳-碳化硅-碳化锆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1310178206.9 | 申请日: | 2013-05-1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88468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11 |
| 发明(设计)人: | 沙建军;代吉祥;张兆甫;张玉翠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理工大学 |
| 主分类号: | C04B35/80 | 分类号: | C04B35/80;C04B35/565;C04B35/56;C04B35/622 |
| 代理公司: | 大连东方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1212 | 代理人: | 贾汉生;李馨 |
| 地址: | 116024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纤维 增强 碳化硅 碳化 复合材料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纤维增强多相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技术,特别是采用难溶金属碳化物对复合材料基体进行改性的工艺技术。
背景技术
碳纤维增强碳陶基(C/C-SiC)复合材料是一种新型高性能热结构材料,具有高比强、高比模、耐腐蚀、抗热震等优异性能,在航空航天等高新技术领域具有非常大的应用潜力。但是随着服役环境的复杂化,对材料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且要求材料体系具有更强的可设计性。C/C-SiC复合材料在1600℃以上难以满足抗氧化、耐烧蚀的性能需求。为了进一步提高C/C-SiC复合材料的抗氧化性和烧蚀性能,在材料中引入超高温陶瓷相(主要为难熔金属碳化物)是一种有效方法。这主要归因于超高温陶瓷具有高熔点、优异高温力学性能、抗氧化和耐烧蚀等特点。
碳化锆(ZrC)属于典型难溶金属碳化物,其熔点高达3420℃,在高温氧化环境下会生成粘稠的氧化层,保护材料被进一步氧化剥蚀,使材料具有优异的高温稳定性。目前将ZrC引入到C/C-SiC复合材料中的方法主要有溶液浸渍裂解法和锆合金渗透反应法等。这些工艺技术不仅制备周期长且成本高,不利于工业化生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工艺过程简单,可实现净尺寸成型纤维增强碳-碳化硅-碳化锆基(C/C-SiC-ZrC)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一种纤维增强碳-碳化硅-碳化锆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述步骤:
(a)将一定比例的ZrC纳米粉末加入到一定量的无水乙醇中,经充分搅拌和超声振荡后使ZrC纳米粉末在无水乙醇中均匀分散;
(b)将酚醛树脂与步骤(a)获得的ZrC分散液按照一定质量比混合,使酚醛树脂溶解在无水乙醇中并采用超声波振荡使ZrC纳米粉末均匀分散形成浆料;
(c)将二维碳纤维布浸入到步骤(b)获得的浆料中进行充分浸渍,干燥经过浸渍的二维碳纤维布,然后在模具中对该二维碳纤维布进行连续叠加铺层,并在叠加铺层后进行固化和后固化处理,制备纤维增强素坯体;
(d)将步骤(c)获得的纤维增强素坯体置于高温石墨炉内,以预设升温速率升温到900℃以上进行裂解,获得均匀弥散ZrC颗粒的多孔C/C预制体;
(e)将硅粉放置于石墨坩埚中,并将步骤(d)获得的多孔C/C预制体埋置在硅粉中,将石墨坩埚置于高温石墨炉内,以预设升温速率加热至1500-1650℃并保温预定时间进行液硅渗透,得到纤维增强碳-碳化硅-碳化锆基复合材料。
在步骤(a)中,ZrC纳米粉末的纯度优选在99.0%以上,粒度优选为10-60nm,若粉末粒度较大时,需要经高能球磨减小粒度。此外,ZrC纳米粉末与无水乙醇的质量比优选为0.025-0.125:1。
在步骤(b)中,对使用的酚醛树脂种类没有特别限制。ZrC分散液中的ZrC纳米粉末与酚醛树脂的质量比优选为0.02-0.1:1,通过采用超声波震荡,可以得到均匀弥散ZrC纳米粉末的树脂胶液。此外,为了促进酚醛树脂在无水乙醇中的溶解,优选与ZrC分散液混合前对酚醛树脂进行碎化处理,并优选在30-50℃之间加热混合液直到酚醛树脂在无水乙醇中的溶解过程完成。
在步骤(c)中,二维碳纤维布为T300、T700或其它品次。将二维碳纤维布在步骤(b)获得的浆料中充分浸渍,充分浸渍后经过干燥过程,无水乙醇挥发,二维碳纤维布的纤维束内均匀弥散树脂和ZrC纳米粉末,其弥散质量与二维碳纤维布的质量比优选为1:1.4-2.6。对叠加铺层后的二维碳纤维布优选施加2-5MPa的压力,这样可使树脂固化交联过程中释放的气体被挤压排除,从而制备出紧密铺层的纤维增强素坯体。固化条件优选为130-150℃、6-10小时,后固化条件为180-230℃、20-30小时。此外,对铺层数没有特别限制,可根据材料厚度要求适当调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理工大学,未经大连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7820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磺酸盐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新型双刀片剃须刀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