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切断装置和卷绕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310174192.3 | 申请日: | 2013-05-1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62947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26 |
| 发明(设计)人: | 加藤隆治 | 申请(专利权)人: | CKD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B65H35/06 | 分类号: | B65H35/06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幸商标专利事务所 11216 | 代理人: | 刘激扬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切断 装置 卷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切断装置以及具有该切断装置的卷绕装置,该切断装置用于切断比如二次电池等的电极片。
背景技术
比如,用作锂离子电池等的二次电池的电池元件通过下述方式制造,该方式为:在规定的金属箔上涂敷有正极活性物质的电极片(正极片)与在规定的金属箔上涂敷有负极活性物质的电极片(负极片)以夹着由绝缘材料(比如树脂薄膜、无纺布等)构成的分隔片而重合的状态被卷绕。
在制造该电池元件的卷绕装置中,从呈卷状卷绕的原料卷而供给的上述各片分别沿各自的运送通路而运送,最终通过设置于各运送通路上的供给机构随时地送给卷绕部。另外,在该卷绕部,1个电池元件量的卷绕基本完成时,卷芯的旋转暂时停止,在通过上述各供给机构的持握机构持握各片后,通过设置于各运送通路上的切断装置将各片切断。然后,完全地卷绕各片的剩余卷绕的部分,由此,电池元件的卷绕完成。
切断各片的切断装置包括:固定于比如规定位置的固定刃;以可旋转的方式通过轴承而支承于固定刃上的活动刃;用于按压片的按压部件,该切断装置按照下述方式构成,该方式为:在通过固定刃和按压部件夹持片的状态,在沿按压部件而将活动刃压接于固定刃上的同时,向固定刃一方旋转,由此夹持片(比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4917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涂敷有活性物质的电极片为切断对象的场合,在过去的切断装置中,由于切断后的电极片的端面通过活动刃的侧壁面而强烈地受到摩擦,故具有切削活性物质,产生活性物质粉末的危险。
同样地,在过去的切断装置中,具有下述的危险,即,存在活动刃和金属箔的摩擦、活动刃和固定刃的摩擦、活动刃和按压部件的摩擦等,因所压接的金属部件之间的摩擦而产生金属粉末。
在活性物质粉末、金属粉末等的粉尘混入电池元件中的场合,具有产生短路等的不好状况、导致制品品质降低的危险。
本发明是针对上述情况而提出的,本发明的主要目的之一在于提供可在电极片切断时,降低活性物质粉末、金属粉末等的粉尘发生的切断装置,以及具有该切断装置的卷绕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下面分项地对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场合的各技术方案进行说明。另外,根据需要,在相应的技术方案后面,附加特有的作用效果。
技术方案1涉及一种切断装置,该切断装置用于切断涂敷有活性物质的带状的电极片,其特征在于,该切断装置包括:
第1夹持机构,该第1夹持机构能从内外两个表面夹持上述电极片;
第2夹持机构,该第2夹持机构相对上述电极片的片纵向,以与上述第1夹持机构间隔规定间距的方式设置,能从内外两个表面夹持上述电极片;
切断机构,该切断机构具有钢丝状的切断刃,该钢丝状的切断刃能穿过上述第1夹持机构和上述第2夹持机构之间的间隙,切断上述电极片。
按照上述技术方案1,与过去的切断装置相比较,可大幅度地降低切断后的电极片的端面摩擦的程度。另外,也没有像过去的切断装置那样,活动刃和固定刃等相互摩擦的情况。其结果是,在切断电极片时,可降低活性物质粉末、金属粉末等的粉尘的产生。进而,可抑制活性物质粉末、金属粉末等的粉尘混入卷绕元件等的制品中的不好状况的发生,可谋求抑制制品品质的降低。
在过去的切断装置中,形成在电极片切断时,仅仅在固定刃侧夹持电极片的悬臂结构,故具有无法稳定地切断电极片、制品品质降低、不一致等的危险。相对该情况,在本技术方案中,形成通过第1夹持机构和第2夹持机构,在片纵向的切断位置的两侧夹持电极片的两点支承结构,故可在更加稳定的状态切断电极片。另外,在形成悬臂结构的场合,与两侧夹持结构相比较,必须要求牢固地夹持电极片,这样,还具有其造成的活性物质的剥离等的危险。
此外,像过去那样,仅仅于固定刃侧夹持电极片的悬臂结构中,由于形成活动刃大大地开放的结构,故具有在片切断时产生的活性物质粉末、金属粉末等的粉尘飞散到较广的范围的危险。相对该情况,在本技术方案中,形成在片纵向的切断位置的两侧夹持电极片的两侧夹持结构,故可在切断位置的两侧形成壁,可抑制活性物质粉末、金属粉末等的粉尘飞散到较广的范围的不好状况的发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CKD株式会社,未经CKD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7419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