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自习教室空座位查询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1310172135.1 | 申请日: | 2013-05-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95170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11 |
发明(设计)人: | 辛建芳;李贵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工程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Q50/20 | 分类号: | G06Q50/2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41000***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习 教室 座位 查询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查询系统,具体的是涉及一种自习教室空座位查询系统,属于物联网技术应用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高等院校的不断扩招,一定程度上导致部分高校教学资源紧张,特别是教室的座位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自习的需求,由此引发了大学生在自习时找座位难的问题。有时候,为了找到一个空座位,学生需要楼上楼下逐间教室去寻找,不但耗时费力,而且更有甚者,有的学校还出现了学生在自习时为了争抢座位而发生打架争吵的不良现象。
现有的技术存在以下缺点:(1)同时计算多个教室空座位的情况下,误差较大,存在误判的可能性;(2)每个教室的空座位数据不经过中继直接发送至远端的处理中心,整个系统的造价高、成本大;(3)缺少中间环节,数据传输不够稳定,可靠性不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自习教室空座位查询系统,能够实时了解自习室空座位的数量信息,为学生自习寻找空座提供参考依据,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自习教室空座位查询系统,包括移动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射频识别技术)标签、读写器、汇聚节点、远程数据处理中心和查询终端,所述移动RFID标签、读写器、汇聚节点、远程数据处理中心和查询终端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依次顺序连接。
进一步的改进,所述查询终端是固定查询终端和/或手机查询终端。
进一步的改进,所述远程数据处理中心分别通过有线连接汇聚节点和固定查询终端。
进一步的改进,所述远程数据处理中心通过GPRS(通用分组无线服务技术,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方式连接手机查询终端。
作为本发明上述方案的更进一步的改进,所述自习教室空座位查询系统还包括参照RFID标签,参照RFID标签通过射频信号连接读写器。
进一步的改进,所述读写器位于教室的中间位置,读写器的天线选用全向天线。
作为本发明上述方案的更进一步的改进,所述读写器位于教室的四个对角位置,读写器的天线选用90°定向天线。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系统结构简单,误差小,准确度高;
(2)每个教室的空座位数据不直接发送至远端的处理中心,而是经过中继节点转发,使得整个系统的造价低、成本小;
(3)增加中间的中继环节,使得数据传输更稳定、可靠。
附图说明
图1 是本发明的结构及工作原理方框图。
图2是读写器天线采用90定向天线工作方式场景图。
图3是读写器天线采用全向天线工作方式场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际使用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一:
该自习教室空座位查询系统,包括移动RFID标签、读写器、汇聚节点、远程数据处理中心和查询终端,所述移动RFID标签、读写器、汇聚节点、远程数据处理中心和查询终端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依次顺序连接。
RFID标签植入学生的校园卡,便于学校对自习室空座位的管理。而且方便携带不易丢失。
所述读写器位于教室的中间位置,读写器的天线选用全向天线,读取该教室的每一个RFID标签,并且在教室的四个角落设置参照RFID标签,参照RFID标签通过射频信号连接读写器,这样就可以避免读写器读到隔壁教室的标签。
读写器将读到的RFID标签信息经汇聚节点传至远程数据处理中心,记录教室的已占座位和空座位信息。)利用汇聚节点,增加中间的中继环节,使得数据传输更稳定、可靠。
查询终端包括固定查询终端和/或手机查询终端,手机查询终端通过GPRS方式访问远程数据处理中心,固定查询终端置于教学楼,学生到教学楼后,通过固定终端查询空座,减少楼上楼下逐间教室寻找空座的麻烦。通过手机查询终端,学生则可以随时随地查询空座信息。
实施例二:
该自习教室空座位查询系统,包括移动RFID标签、读写器、汇聚节点、远程数据处理中心和查询终端,所述移动RFID标签、读写器、汇聚节点、远程数据处理中心和查询终端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依次顺序连接。
RFID标签植入学生的校园卡,便于学校对自习室空座位的管理。而且方便携带不易丢失。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工程大学,未经安徽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7213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资源环境模型的聚合方法
- 下一篇:内容和收益共享的互联网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