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联合转向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310171521.9 | 申请日: | 2013-05-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53299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21 |
发明(设计)人: | 谭永超;冯强;文卫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荆州恒隆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5/06 | 分类号: | B62D5/06;B62D6/00;B62D101/00;B62D119/00 |
代理公司: | 荆州市亚德专利事务所 42216 | 代理人: | 陈德斌 |
地址: | 434000 湖北省***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联合 转向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联合转向装置,属汽车转向系统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现有的汽车已经普遍应用了液压助力转向技术,同时电动转向技术也开始逐步推广应用。汽车的液压助力转向是由液压系统提供转向助力。手力作用在方向盘上,通过转向管柱和传动轴传递给转向器的输入轴,打开液压转向器的控制阀,使液压系统的压力按照手力的方向分配到助力油缸的左腔和右腔,实现转向助力。其优点是可以通过不同的液压缸直径得到不同转向助力,所以适用范围非常大,从微型车到重型卡车的所有车型都适用。
但液压助力转向也有明显的缺点,理想的驾驶状态是在原地转向或低速行驶转向时手感轻便,以使转向舒适;中、高速行驶时手感沉稳,以保证行驶稳定性。但液压助力转向的转向特性刚好与理想的状态相反,表现为高速行驶时转向轻便,原地或低速转向时较沉重。一般都要通过调整转向特性曲线(参见附图1:理想的驾驶状态转向特性曲线图)以获得一个高速和低速兼顾的转向手感。从图1中可以得出:
T1区域为满足高速状态下的阀特性区域。
T2区域为满足一般车速状态下的阀特性区域。
T3区域为满足低速或原地转向状态下的阀特性区域。
汽车的电动助力转向是由电机输出一个较小的扭矩给蜗杆,通过蜗杆蜗轮传动副输出一个较大的扭矩给(机械)转向器的输入轴,实现转向助力。其优点为:1.电动转向系统的电控单元(ECU)根据车速信号,调整电机输出扭矩的大小,具备车速感应控制功能,可以实现原地或低速转向轻便,高速转向沉稳的理想转向特性;2.可以降低能耗1.5%~3%;3.可以在此基础上扩展功能,实现自动泊车、自动驾驶等高级功能。
其缺点为:1.受制于电机的输出功率,其应用范围也收到限制。当前轴负荷达到1500~2000kgf以上时,已不适合使用电动转向;2.由于电动助力必须依靠输入轴传递力矩,所以机械转向器的齿轮和齿条的啮合应力远大于液压助力转向器和普通的机械转向器,齿形很容易磨损而影响转向功能,带来如异响等故障;3.由于整个传动系统中增加了速比较大的蜗杆蜗轮传动副,导致逆效率降低,影响了整车的回正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控制阀由电机助力控制,转向助力是由液压提供,当电机输出扭矩大时,驾驶员的手力就小;当电机输出扭矩小时,驾驶员的手力就大,从而实现原地或低速行驶转向时手力轻便,高速行驶时转向沉稳的,兼具有汽车液压助力转向和汽车电动助力转向优点的联合转向装置。
本发明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的:
一种联合转向装置,包括方向盘、转向轮、转向管柱、液压助力转向器、控制器、电机总成、蜗轮蜗杆减速机构总成和车速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液压助力转向器上的转向管柱与方向盘之间装有蜗轮蜗杆减速机构总成,蜗轮蜗杆减速机构总成一侧装有电机总成,蜗轮蜗杆减速机构总成与电机总成连接;蜗轮蜗杆减速机构总成上方的方向盘上装有扭矩传感器,电机总成一侧设置有控制器,转向轮上装有车速传感器,控制器与车速传感器之间通过车速信号线连接,电机总成和扭矩传感器分别通过电机控制线和扭矩信号线与控制器连接。
所述的液压助力转向器上的转向管柱与方向盘之间装有两端输出式电机,两端输出式电机通过电机控制线与控制器连接。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的有益效果在于:
该联合转向装置通过电机助力打开液压助力转向器控制阀,实现了液压助力转向车速感应控制。相比现有的液压助力转向有以下优点:
1、在液压助力转向系统中实现了原地或低速转向轻便、高速转向沉稳的车速感应控制;
2、由于转向助力仍然由液压系统提供,所以其应用范围可以覆盖所有车型;
3、由于转向助力仍然由液压系统提供,可以避免齿轮和齿条啮合应力过大的问题;
4、由于电机输出的扭矩主要为打开液压助力转向器控制阀提供助力,所以对于电机的输出功率要求也比较低;
5、由于需要输出的扭矩较小,所以电机减速机构的速比较低,对逆效率的影响很小,对回正性能影响也就很小;且同样可以扩展功能,实现自动泊车、自动驾驶等高级功能。
附图说明
图1为理想的驾驶状态转向特性曲线图
图2为联合转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联合转向装置的控制器的电路图;
图4为联合转向装置的助力曲线程序图;
图5为联合转向装置的高端配置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荆州恒隆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未经荆州恒隆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7152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利用地震数据体波形结构特征模型预测油气的方法
- 下一篇:调频连续波雷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