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短信发送方法、接收方法、实现方法、短信中心和终端在审
| 申请号: | 201310170529.3 | 申请日: | 2013-05-1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144395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1-12 |
| 发明(设计)人: | 魏民;王芸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4W4/14 | 分类号: | H04W4/14;H04W88/18 |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11038 | 代理人: | 孙宝海 |
| 地址: | 10003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短信 发送 方法 接收 实现 中心 终端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短信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短信发送方法、接收方法、实现方法、短信中心和终端。
背景技术
短信(Short Message Service,SMS),是用户通过手机或其他终端直接发送或接收的文字或数字信息。
在短信业务发展之初,短信的发送和接收是手机开始,最终到手机,中间经过移动网络、短信中心等网络要素;随着短信点播及定制业务的出现,手机和互联网站、短信增值业务系统可以互相发送短信,互联网站和短信增值业务系统成为新的网络要素,移动网络、短信中心仍保持着短信网络核心地位;随着以固定电话网为基础的“小灵通”手机在中国出现,短信业务扩展到固定网,终端不再局限于手机,小灵通手机或特殊固定终端都可以成为短信的发送和接收方,网络基础也不再局限于GSM/CDMA网等数字移动网,固定网也可以成为短信的网络基础,短信网络要素发生了显著变化。
伴随着短信从手机扩展到小灵通及固定终端、从数字移动通信网扩展到固定电话网,人们对短信的认识也不再仅看作是数字手机的“专利”,业务形态在改变、网络要素在变化、信息内容在丰富。
随着对用户间点对点短信扩展性功能要求的提高,传统的短信也开始逐渐向多功能的方向发展。
目前短信业务现状是短信接收方只能看到发送方地址信息,其应用场景等都受到限制和制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发明人发现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问题,并因此针对所述问题中的至少一个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短信业务实现的技术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短信业务实现方法,包括:
接收来自短信发送方的短信;
确定短信的短消息类型Message_Type为抄送密送短信递交;
解析短信的消息体中主送、抄送和密送目的地址;
为每个目的地址根据短信打包生成一条Message_Type为抄送密送短信传送的传送短信,发送传送短信;
其中,传送短信中不包括短信中不是传送短信的目的地址的密送方信息。
可选地,为每个目的地址根据短信打包生成一条Message_Type为抄送密送短信传送的传送短信包括:
对于主送、抄送目的地址:
将短信中的密送方信息删除,其余信息保留打包生成传送短信;
对于密送目的地址:
将短信中的其他密送方信息删除,其余信息保留打包生成传送短信。
可选地,Message_Type为抄送密送短信递交的短信中包括主送目的地址,还包括抄送目的地址和/或密送目的地址;
其中,抄送目的地址包括抄送标识、抄送地址数、抄送目的地址;抄送目的地址的分隔符;
密送目的地址包括密送标识、密送地址数、密送地址,密送地址的分隔符。
可选地,如果抄送地址数为0,则抄送目的地址不包括抄送目的地址和抄送目的地址的分隔符;
如果密送地址数为0,则密送目的地址不包括密送目的地址和密送目的地址的分隔符。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短信发送方法,包括:
生成短信的消息体;
将短信的短消息类型Message_Type设定为抄送密送短信递交;
在短信的消息体中生成主送、抄送和密送目的地址;
发送短信。
可选地,抄送目的地址包括抄送标识、抄送地址数、抄送地址;抄送地址的分隔符;
密送目的地址包括密送标识、密送地址数、密送地址,密送地址的分隔符。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方面,提供一种短信接收方法,包括:
接收来自短信中心的短信;
确定短信的短消息类型Message_Type为抄送密送短信传送;
解析短信的消息体中主送、抄送和密送目的地址;
获得短信的消息体中的内容。
可选地,该方法还包括:向短信的发送方回复短信;或者,向短信的发送方、主送方、抄送方全部回复短信;或者,向其他用户转发短信。
根据本发明的再一方面,提供一种短信中心,包括:
短信类型判断模块,用以接收来自短信发送方的短信,确定短信的短消息类型Message_Type为抄送密送短信递交;
目的地址提取模块,用以解析短信的消息体中主送、抄送和密送目的地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7052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在线应用的计费方法与系统
- 下一篇:LTE网络下实现USSD业务的方法及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