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开关设备无效
申请号: | 201310167711.3 | 申请日: | 2013-05-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36357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07 |
发明(设计)人: | 袁忠;王庆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朗格电气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H3/32 | 分类号: | H01H3/32;H01H33/42 |
代理公司: | 南京众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2206 | 代理人: | 吕书桁 |
地址: | 215144 江苏省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开关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开关设备的改进,特指一种可解决在开关设备中实现合闸、分闸、隔离同步动作中不能准确控制分闸距离,合闸扣锁和分闸脱扣的可靠性的新型开关设备。
背景技术
开关设备是在电力系统中对高压配电柜,发电机、变压器、电力线路、断路器,低压开关柜,配电盘,开关箱,控制箱等配电设备的统称。
现有技术的开关设备在控制分闸距离、合闸扣锁和分闸脱扣的可靠性方面存在一些缺点在于:
1.现有技术完全将断路器的分闸速度交给分闸弹簧处理,一旦分闸弹簧因长期压缩导致力的衰减或者分闸弹簧发生了塑形变形,无法提供所设定的分闸力从而使分闸速度降低,无法满足切断电流所需的速度导致断路器爆炸,后果很严重。
2.为了保证断路器的分闸速度,必定要增加分闸弹簧的最终的力值,就会使弹簧的线径变大,高度增加,这将带来我们合闸时的力会很大,增加操作机构的难度,从而带来安全隐患。
3.在分闸过程中由于存在摩擦力的反作用力就会使分闸时的启动瞬间速度不快。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可解决在开关设备中实现合闸、分闸、隔离同步动作中不能准确控制分闸距离、合闸扣锁和分闸脱扣的可靠性的新型开关设备。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开关设备,包含箱体、一体化操作机构、多组分、合闸装置;所述每组分、合闸装置,均包含断路器主体、隔离刀导杆组件;所述断路器主体上设置有真空灭弧室;所述真空灭弧室的下端设置有定导电杆;所述定导电杆的下端与导线相连;所述真空灭弧室的上端设置有动导电杆;所述动导电杆的上端设置有动端铜件;所述动端铜件与真空灭弧室之间设置有支撑弹簧;所述动端铜件的上方设置有脱离组件;所述断路器主体的上方设置有导向件;所述断路器主体与导向件分别设置在箱体上;所述导向件中设置有导向空腔;所述隔离刀导杆组件设置在导向空腔中;所述一体化操作机构控制每个隔离刀导杆组件的同时上下运动;当隔离刀导杆组件沿导向空腔向下运动时,所述隔离刀导杆组件可推动脱离组件使动导电杆与定导电杆电接触;当隔离刀导杆组件向上运动时,在支撑弹簧的作用下,使动导电杆与定导电杆分离。
优选的,所述多组分、合闸装置为3组分、合闸装置,每组分、合闸装置控制一相电,以达到控制通用的三相电的目的。
优选的,所述脱离组件,包含脱离组件主体、内滑套、外滑套、凹槽;所述脱离组件主体的下表面通过螺钉与动端铜件和动导电杆固定;所述内滑套设置在脱离组件主体的内侧;所述外滑套设置在脱离组件主体的外侧;所述内滑套与脱离组件主体的底部之间设置有内滑套支撑弹簧;所述脱离组件主体的环形壁上设置有通孔;所述通孔内设置有滚珠;所述断路器主体上容纳脱离组件的空腔的内壁上设置有挡圈;当外滑套被挡圈挡住时,滚珠刚好卡入外滑套上的凹槽中。
优选的,所述脱离组件主体的内侧设置有内滑套的锁定装置,以限定内滑套所能达到的最高高度。
优选的,所述每个隔离刀导杆组件的上部均设置有手柄;所述一体化操作机构分别与每个手柄相连;可同时驱动每个手柄使每个隔离刀导杆组件同时沿各自的导向空腔上下运动。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本发明方案的新型开关设备, 能带动真空灭弧室上的动导电杆以1.5m/s的速度分离;能准确控制真空灭弧室上的动导电杆的运行距离;能准确控制真空灭弧室上的动导电杆的运行距离的同时还能脱扣;同时使得带动隔离刀导杆组件迅速离开到达隔离的作用。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1为本发明所述的新型开关设备的主视图的剖视图;
附图2为本发明所述的新型开关设备的左视图的剖视图;
附图3为本发明所述的新型开关设备中的每组分、合闸装置的合闸锁扣状态时的示意图;
附图4为附图3中A部的放大图;
附图5为本发明所述的新型开关设备中的每组分、合闸装置的分闸脱扣状态时的示意图;
附图6为附图5中B部的放大图;
附图7为本发明所述的新型开关设备中的每组分、合闸装置的分闸隔离状态时的示意图;
附图8为附图7中C部的放大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朗格电气有限公司,未经苏州朗格电气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6771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ONU、OLT、D类PON保护系统及方法
- 下一篇:锁相回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