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不锈钢环保酸洗液有效
申请号: | 201310166410.9 | 申请日: | 2013-05-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43340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14 |
发明(设计)人: | 张文卓;马建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文卓 |
主分类号: | C23G1/08 | 分类号: | C23G1/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4200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不锈钢 环保 酸洗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金属材料清洗、不锈钢表面处理、不锈钢酸洗、清洗、钝化、除重油污技术工艺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不锈钢环保酸洗液。
背景技术
对于不锈钢表面的氧化皮、焊斑、污渍、锈迹、油污,常见的工艺处理技术有如下几种:
1、盐酸型酸洗工艺方法
酸洗液以盐酸为主,有时也加入硫酸,以提高酸洗能力;这类溶液成分简单,酸洗性能缓慢,有时需要加热,酸洗后工件表面上的残渣较多,氯离子对不锈钢的基体破坏性很大,侵蚀基体微观空隙,引起点蚀,更易造成晶间腐蚀、应力腐蚀,且破坏钝化防锈膜,对不锈钢的后期使用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锈蚀隐患;
盐酸为易挥发性酸,较大浓度盐酸或低浓度的温热盐酸均会发出浓烈刺激的酸雾,严重危害职工的身体健康,污染环境。空气中氯化氢的含量达到百万分之一,即1×10-6 ,就能使一些光洁的金属腐蚀变暗,因此在盐酸酸洗车间内或使用盐酸的地方都必须严格控制空气中的HCL的含量。
2、盐酸-硝酸酸洗工艺方法
这类酸洗液对氧化皮和基体金属都有很强的溶解能力,酸洗后的零件表面比较光洁,但控制不当时,容易出现过腐蚀,同样会引起点蚀,更易造成晶间腐蚀、应力腐蚀,且破坏钝化防锈膜,对不锈钢的后期使用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锈蚀隐患。
盐酸具有一定的危害性,在“1、盐酸型酸洗工艺方法”中已有介绍;
硝酸是一种易挥发、易分解的强酸;硝酸在光、热作用下或在某些化学物质作用下容易分解,并有二氧化氮和氧气放出:
4HNO3(l)==4NO2(g)↑+O2(g)↑+2H2O(l)
硝酸分解出的棕红色的或黄色的二氧化氮气体有很强的腐蚀性、刺激性和毒性这是硝酸酸洗不利的一面;
硝酸分解时会产生原生态的氧,这种原生态的氧不同于常态的氧,这种原生态的氧具有很强的氧化性,它对多种金属及氧化皮具有广泛的溶解能力,也可去除金属表面的渣垢、有机污垢,对不锈钢进行酸洗时,可在基体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保护钝化膜,保护金属不被腐蚀。这硝酸有利的一面。如果开发一种环保型的转化型的添加剂,对硝酸分解产生的二氧化氮气体进行转化或环保化疏导,杜绝或大幅减轻“二氧化氮气体的危害”,便可大大推进不锈钢环保化酸洗的进程。
3、硝酸-氢氟酸酸洗工艺方法
这类酸洗液对氧化皮有较强的溶解能力和一定的松动能力,对基体的腐蚀性较微弱,酸洗后的表面的残渣较少,是目前国内外广泛使用的“不锈钢酸洗工艺方法”,工艺相对成熟,过程质量相对稳定;
该工艺中使用的硝酸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在“2、盐酸-硝酸酸洗工艺方法”中已有详细介绍;
氢氟酸是一种挥发性具有强烈刺激性的物质,对人体有很强的毒性、刺激性和腐蚀性,它的毒性远大于常见无机酸有机酸。皮肤与氢氟酸接触后,溶解细胞膜,造成表皮、真皮、皮下组织乃至肌层液化坏死。氢氟酸还可干扰烯醇化酶的活性使皮肤细胞摄氧能力受到抑制。人摄入1.5g 氢氟酸可致立即死亡。吸入高浓度的氢氟酸酸雾,引起支气管炎和出血性肺水肿。氢氟酸也可经皮肤吸收而引起严重中毒。接触氢氟酸后,初起呈红斑,随即转为有红晕的白色水肿,继而变为淡青灰色坏死,而后复以棕褐色或黑色厚痂,脱痂后形成溃疡。手指部位的损害常转为大疱。严重时甲下水疱形成, 甲床与甲板分离。还会造成骨骼的损伤,表现为指间关节狭窄,关节面粗糙,边缘不整,皮质增生,髓腔狭小,乃至骨质吸收等类似骨髓炎的征象。氢氟酸酸雾可引起皮肤瘙痒及皮炎。剂量大时亦可造成皮肤、胃肠道和呼吸道粘膜的灼伤。眼接触高浓度氢氟酸后, 局部剧痛, 并迅速形成白色假膜样混浊, 如处理不及时可引起角膜穿孔。
氢氟酸虽然有诸多不环保、不友好的的因素,但氢氟酸溶解不锈钢氧化皮的能力极强,这是氢氟酸有利的一面。
4、盐酸-硝酸-氢氟酸酸洗工艺方法
这类酸洗方法和“硝酸-氢氟酸酸洗工艺方法”相比较,可获得较为光亮的外观,但这类酸洗液对容易出现过腐蚀,同样会引起点蚀,更易造成晶间腐蚀、应力腐蚀,且破坏钝化防锈膜,对不锈钢的后期使用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锈蚀隐患。尤其对于焊缝会引起早期过腐蚀。所以这种工艺方法很少大规模使用,只有在光亮处理等特殊场合采用。
5、高铁盐型工艺方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文卓,未经张文卓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6641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光伏微逆变器用多芯光伏软电缆
- 下一篇:防白蚁和防老化城轨电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