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战斗部真空灌封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310165737.4 | 申请日: | 2013-05-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25993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31 |
发明(设计)人: | 黄勇;董青松;张明;戴明鸿;罗观;郭朋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化工材料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42B33/02 | 分类号: | F42B33/02 |
代理公司: | 四川省成都市天策商标专利事务所 51213 | 代理人: | 刘兴亮 |
地址: | 621000***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战斗 真空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一种灌封武器战斗部的装置。
背景技术
战斗部是各类弹药和导弹毁伤目标的最终毁伤单元,主要由壳体、战斗装药、引爆装置和保险装置组成。现代战争对战斗部的杀伤威力或毁伤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要求更高的安全性能。
目前常规兵器战斗部装药通常采用熔铸炸药和可浇铸加热固化炸药进行装填,通过浇铸进行装药时,加热的炸药和有机材料在一定温度下,例如65℃~120℃时会呈流动的液体状态,经混融后浇铸到模具或壳体中,加热固化和冷却后成型,这过程会有体积收缩和疏松(缩松);同时因为装药有机材料和战斗部金属壳体间因热胀系数不同,在装药冷却、固化成型后不可避免会在装药与壳体内壁间形成细小缝隙。该缝隙存在会导致战斗部在转运、发射、飞行等过程中会使装药松动、脱落而引发安全事故,所以必须经过灌封处理。灌封是指将液态复合物用机械或手工方式灌入装有元件、线路的器件内,在常温或加热条件下固化成为性能优异的热固性高分子绝缘材料。
灌封时,不同尺寸装药形成的缝隙大小不同,但因装药收缩量微小,形成的细小缝隙要用灌封胶填满存在很大技术难度。对于细小缝隙的灌封,灌封胶很难装填到位,在5~6小时时间还不能装填需要量的50%,更长的时间已经过了灌封胶的工艺流动时间,灌封胶无法继续灌封。为避免药-壳间出现缝隙的安全问题和缝隙灌封难点,很多战斗部装药采用预先制备好的组合药柱和灌封胶同时装填的方式进行装药,这会大幅度减少战斗部装药量,影响战斗部威力,并大幅度提高装药制备工艺的复杂程度和装药成本,而且这种装填方法对于几何尺寸不规则和口部小于主体尺寸的战斗部来说无法实现。采用真空吸注灌封的方法中,将整个战斗部及装药放入真空中进行灌封胶的注入需要很大的真空装置,同时没有外加压力的加压注入,虽然能大幅度提高灌封胶注入的效率,缩短灌封时间,但此方法需要很大的真空装置,所以很难实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能提高战斗部安全性能的战斗部真空灌封装置。
为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战斗部真空灌封装置,包括灌封装置本体,还包括设置于灌封装置本体上的抽真空设备。
在上述战斗部真空灌封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灌封装置本体包括与战斗部壳体口部配合使用的盖板,用于盛放灌封胶的料斗,在所述料斗与盖板之间还设置有用于固定料斗和盖板的料斗支架,所述料斗靠近盖板的一端设置有下料阀,所述料斗的进料口直接与大气相连,这样可以利用大气压力压注灌封胶,大幅度提高了灌封的有效性和效率。
在上述战斗部真空灌封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盖板上设置有紧固件,紧固件可以将战斗部壳体与真空灌封装置拉紧或压紧。
在上述战斗部真空灌封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紧固件为螺杆。
在上述战斗部真空灌封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盖板的底面上设置有密封垫层,使用时,密封垫层直接与战斗部壳体口部接触,用于增强整个装置的气密性。
在上述战斗部真空灌封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密封垫层为橡胶垫层,更优选的是,所述橡胶为一体成型橡胶,这样更有利于密封性。
在上述战斗部真空灌封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下料阀通过输料管与设置在盖板上与输料管配合使用的输料嘴密封连接。
在上述战斗部真空灌封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下料阀为双叉管接头下料阀。
在上述战斗部真空灌封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抽真空设备由依次连接的抽真空管、抽空罐、抽真空阀和过渡管组成,利用抽真空阀的结构和操作步骤的变化,实现对装药腔体进行抽真空。
在上述战斗部真空灌封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抽真空阀为球阀。
本发明的效果和优点如下:
1、本发明的战斗部真空灌封装置原理:通过对战斗部装药部位壳体进行口部密封来实现对装药腔体进行抽真空,减小灌封胶注入阻力,同时利用大气压力将灌封胶压注到装药真空腔体和药-壳间细小缝隙内,以解决常压状态下灌封胶很难进入药-壳间细小缝隙的难题。
2、本发明的战斗部真空灌封装置在使用时,通过盖板直接与战斗部壳体口部接触,通过改变盖板的形状和尺寸可以使各种尺寸和形状的战斗部直接浇铸装药而不用制备预制药柱进行装配式装药,大幅度提高批产能力和降低装药工艺成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化工材料研究所,未经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化工材料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6573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