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能和油箱配套的加热装置及装配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310163311.5 | 申请日: | 2013-05-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16363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24 |
发明(设计)人: | 王爱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唐山和烁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M31/16 | 分类号: | F02M31/1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063000 河北省唐山市高***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油箱 配套 加热 装置 装配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加热结构,属于油箱加热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柴油车油箱加热装置,已经逐步被人们所接受但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
一、安全问题:油箱基本加热方式有两种:1、电热丝加热,消耗一定电量,严寒下影响车辆启动,容易起火,存在安全隐患、中途维修困难。2、靠发动机循环水加热:此法近几年来在部分地区已广泛使用,此方式最大的优点在于能使车辆在冬季能用零号油,使出行成本降低,但是市面上出现的加热方法五花八门,加热器漏水时有发生。
二、温度问题:现有的水循环加热方式都很简单,如,在油箱内盘装加热水管,待整油箱燃油都热了之后才能使用,明显加热速度慢,温度也不可能太高,加热效果参差不齐,常因温度不足使车辆中途抛锚。稍强一点的就是所谓的水包油,将油箱吸油管外套装一根加热水管,形成局部加热,效果要好一些,但需要形成回路,安装比较麻烦,加热长度有限,也不能保证严寒(-30℃以下)下车辆的正常运行。
三、副油箱容量问题:水循环加热,能用低号油的前提是必须使车辆配备一个副油箱,用来存启动发动机所需的高号油,冬季先用高号油启动发动机,发动机水温升高、低号油被加热后,通过转换阀切换到低号油箱,使用低号油。因空间所限,副油箱不可能太大,怎样缩短加热时间,提高高号油利用率,有待解决。
四、保温问题;当前车辆的油箱和发动机之间约两米距离,这段供油管的保温也是问题,严寒下车辆熄火后,即便是短时间熄火,这段油管也容易打蜡,必须先转成用高号油,既费事又消耗高号油。
五、改型问题:现有技术中,安水加热器的油箱,还得配原车油箱浮子,既费钱,又零乱,还不美观,如何把油箱浮子的吸油管改成水循环加热,也就是把水循环加热器和油位传感器结合在一起,要解决这个问题是如何将加热器缩小到最小体积,还不能影响水和油的流量。
六、管路问题:现在技术中,三通转换阀的安装位置,也非常重要,(可选择电控和手控)
1,安装在车架隐蔽处,优点是美观,不算改型,缺点是三通转换阀至油箱这段油管,在严寒下,必然结蜡,因为油箱加热器加热不到这段,加热范围只限于油箱内。
2,把三通转换阀直接安在油箱加热器上,那么油箱上出油管、回油管、进水管、回水管,加上三通转换阀,混杂在一起,虽然解决了油管打蜡问题,但失去美观不说,还容易被抓改型,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七、配套问题:使加热器的安装盘和原厂油箱插孔相符、配套,在不改变原车管路不增加管路的情况下完成加热,是所有柴油机用户所期待、向往的。
发明内容:
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合理,带油位传感器的油箱加热装置,解决背景技术存在的问题。
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能和油箱配套的加热装置,包括:软回油管、软回水管、软进水管、软油管、外水管、外水腔、吸油管、内水管、内水腔、连接管、过滤罩、固定板、油位传感器、安装盘、内水管接头、回油管弯接头、回油管接头、侧向回水管接头、侧向进水管接头、软油管接头、紧固螺母、吸油管接头、外水管接头。在加热装置的吸油管外套装外水管,吸油管和外水管之间形成外水腔,外水腔可通过其上部与吸油管连通的软油管和与外水管连通的软进水管延伸至所需长度,外水腔下部通过吸油管底部连接管与设置在吸油管内的内水管连通,内水管形成内水腔,内水腔上部可通过软回水管延伸至所需长度,将部分软回油管设置在内水腔软回水管内,回油管弯接头一端,从内水管接头侧壁穿出插装在安装盘上,内、外水腔两端分别通过侧向回水管接头和侧向进水管接头与暖风管连通,油位传感器和外水管平行竖立排列,上部分别插装在安装盘上,下端由固定板连接固定。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该能和油箱配套的加热装置的加热管部分,结构上采用内、外水管与油管夹层套装,并通过软进水管、软油管、软回水管、软回油管形成一个连贯加热腔,整个加热腔可根据车辆所在地区的气温调整其长度,使燃油自吸油管经软油管到发动机,再由发动机经软回油管流回油箱,全程加热大大增加了燃油的受热面积,使油温大幅度提高,使柴油发动机在严寒下能用零号油,节能增效,提供了良好的保温效果,使驻车时间增长,并且在加热燃油的同时,油位传感器也显示油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主视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唐山和烁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唐山和烁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6331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