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预应力管桩一次性植桩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310163214.6 | 申请日: | 2013-05-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43713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14 |
发明(设计)人: | 苏永刚;刘洁;崔凤祥;刘永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建城基业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5/50 | 分类号: | E02D5/50;E02D5/46;E02D7/00 |
代理公司: | 天津才智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2108 | 代理人: | 吕志英 |
地址: | 300301 天***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预应力 一次性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植桩方法,特别是一种预应力管桩一次性植桩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建设的迅猛发展,可用于建设的土地资源越来越少,因此房屋建筑向高层发展,各种高层及超高层建筑成为当前建设的主导。对于高层及超高层建筑的基础工程,基础承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建筑物沉降变形要求也越来越高。为满足承载力及变形要求,设计往往采用深长桩基础。
管桩及高强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因其工厂化批量生产供应,具有单桩承载力高,桩身质量易控制保证,施工质量易控制,施工周期短,尤其静力压桩工艺具有施工噪声小的特点,得到广泛应用。由于建筑上部荷载较大,设计桩径和桩长多较大,桩往往打不到位;再者新建建筑比邻其他已建建筑和其他管线,直接打桩会使其受到影响和破坏,遇到这种情况,往往需要引孔后再把桩植入。以往植桩施工的过程,均是采用引孔机械和沉桩机沉桩两种设备,分开施工,一台引孔机、一台沉桩机交叉施工,场地占用面积大,交叉施工衔接不利,场地脏乱,既浪费了人力、时间又使现场施工环境脏乱嘈杂,更重要的是工程造价费用大大提升。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存在的技术缺陷,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了一种预应力管桩一次性植桩方法,解决沉桩反力大和两台不同机型交叉施工的问题,以利于确保工程质量、降低工程造价、提高桩周摩阻力、减少占用施工场地,减少交叉施工和工序时差及避免直接沉桩引起的对相邻建筑物影响。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出一种预应力管桩一次性植桩方法,该方法包括有以下步骤:
a.植桩机就位:植桩机到指定桩位并对中就位;
b.引孔作业:启动植桩机,将植桩机的钻杆沿导向架下沉,启动植桩机的钻杆钻至设计深度;
c.提升喷浆搅拌:提升植桩机钻杆、开启送浆泵,向指定桩位的土体喷水泥浆,植桩机的钻杆边提升边喷水泥浆并搅拌水泥土;
d.下沉搅拌:植桩机提升钻杆喷浆至地面后,再次下沉并启动植桩机搅拌水泥土;
e.二次提升喷浆搅拌:重复c步骤的操作过程,然后植桩机钻杆移位至下一桩位重复a步骤和b步骤,卸下成孔钻杆至孔口,待喷浆、搅拌和沉桩;
f.植桩机回原位吊装沉桩装置及管桩:植桩机吊装沉桩装置,吊装管桩入b步骤引孔内;
g.旋入植桩:将管桩旋入已搅拌成型的桩孔内;
h.预留接桩工作面;
i.焊接接桩:上下节桩头之间用电焊接桩,为防止桩体下落,在孔口设置卡箍装置,将下节桩体环抱固定后焊接接上节桩;
j.再次旋入植桩:将连接好的桩体再次旋入水泥土中至设计标高;作业完毕移至下一已沉入成孔钻杆的桩位,进行下一节桩施工。
本发明的效果是:
1、能够保证水泥浆在桩体中分布均匀;
2、能够保证水泥浆在桩体中的掺入量;
3、能够保证孔内水泥土充分搅拌均匀,确保成桩质量和桩身质量;
4、植桩机一次性完成土体搅拌加固和沉桩使工效提高一倍以上。
通过该方法的实施,可解决沉桩反力大,确保工程质量、提高桩周摩阻力30%、避免直接沉桩引起的对相邻建筑物影响和以往施工的过程,钻机与沉桩机分开施工,既节省了人力、时间又改善了以往现场施工环境脏乱嘈杂的现象,更重要的是节省了工程造价费用40%。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预应力管桩一次性植桩方法实施例的现场操作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预应力管桩一次性植桩方法具体加以说明。
本发明的预应力管桩一次性植桩方法包括有以下步骤:
a.钻机就位:首先,对施工现场必进行平整压实,保证路、水、电通,根据设计意图,配备好人员及植桩机、经纬仪等机械仪器设备,操作人员必须熟悉地质条件,然后在平整压实的施工现场准确定好桩位点,做好明显的标志,包括成孔后的标志,植桩机到指定桩位并对中就位。
b.引孔作业:启动植桩机,将钻杆沿导向架向下沉至设计深度。植桩机就位准备引孔,植桩机在垂直、平稳就位后,首先稳定钻杆,再用两台经纬仪双向校正,然后开始作业成孔,如发现钻机钻头遇到障碍,应立即停钻处理,如引孔时发现严重塌孔,应立即提起钻头,采取有效措施,以保证成孔完成,在施工过程中要灵活掌握钻进的速度。植桩孔深度控制在桩尖高程以上的适当位置或不大于植入桩长总长的三分之二左右,以保持桩有一定的锚固长度和击入深度,以满足单桩容许承载力要求。同时,注意引孔孔距,以保证桩与桩的间距为3-4倍的桩径或桩的边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建城基业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天津建城基业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6321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饮用水有机物深度处理方法
- 下一篇:负载纳米银的活性炭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