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现浇空心楼板埋入式内模安装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162659.2 | 申请日: | 2013-05-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43849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14 |
发明(设计)人: | 张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十七冶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B5/36 | 分类号: | E04B5/36 |
代理公司: | 马鞍山市金桥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4111 | 代理人: | 许瑞祥 |
地址: | 243000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空心 楼板 埋入 式内模 安装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混凝土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现浇空心楼板埋入式内模安装方法,主要用于在楼板中埋入内模体的现浇混凝土结构工程。
背景技术
目前,建筑工程施工当中的现浇混凝土楼板特别是大型公共建筑的大跨度板,出于节约原材料、减少能耗、降低楼板自重荷载等目的,越来越广泛地采用填充式空心楼板结构设计。空心楼板在施工中由于楼板厚度较薄、混凝土振捣不易、内模容易上浮等工艺难题,容易造成浇筑成型后的楼板形成孔洞、裂缝和蜂窝麻面等质量缺陷,不但没有起到降低楼板自重的作用,反而造成了质量隐患。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点,提供现浇空心楼板埋入式内模安装方法,通过设计合适的尺寸来控制内模的大小规格,通过方钢管焊接、粘结和铁丝绑扎来固定内模,确保空心楼板的施工质量。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现浇混凝土空心楼板埋入式内模安装方法,其特征在于:按照如下步骤进行:
1、按照小于现浇楼板的厚度,用防水、阻燃的轻质实心填充体制作埋入式内模,长宽根据具体楼板大小调整,一般为1000×250。所述轻质实心填充体一般为EPS板或是其他轻质泡沫类材料。
2、在支设现浇楼板底部模板时,结合现场埋入式内模的布置确定间距在现浇楼板底部模板上钻直径10mm的孔。
3、将加固用铁丝经过预先钻好的孔穿出现浇楼板底部模板,把楼板底部钢筋绑扎在支撑钢管上固定。
4、将钢制方管焊接固定在楼板底部钢筋上,钢制方管平行于埋入式内模的短边方向,与埋入式内模的长边方向垂直。
5、将埋入式内模用粘合剂固定在钢制方管上,每块埋入式内模的下口裁剪出m×n的倒角,m、n具体大小数值按照埋入式内模尺寸大小确定,一般为20mm-50mm,以利于混凝土下料和流淌,使埋入式内模下部的混凝土更加容易通过振捣充分流动,形成密实的整体。
6、通过绑扎内模用铁丝将埋入式内模绑扎固定在楼板底部钢筋上,确保形成一个整体,防止上浮。
7、埋入式内模系统安装固定完毕后,绑扎楼板顶部钢筋,继而浇筑楼板混凝土,根据埋入式内模的间隙,用小型振动棒轻轻地多次振捣,确保密实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是:抵抗混凝土浮力和因混凝土振捣而产生的变形移位效果显著,浇筑成型后的楼板不出现裂缝、孔洞、蜂窝麻面等质量问题,成本较低,用料较少。
附图说明
图1:现浇空心楼板埋入式内模横截面结构图。
图2:现浇空心楼板埋入式内模纵切面结构图。
图中:1、埋入式内模 2、钢制方管 3、绑扎内模用铁丝 4、加固用铁丝 5、楼板底部钢筋 6、楼板顶部钢筋。
具体实施方式
为进一步描述本发明,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如图所示,现浇混凝土空心楼板埋入式内模的安装方法,其特征在于:按照如下步骤进行:
1)按照现浇楼板厚度用EPS板制作埋入式内模1,如图中所示楼板厚度为300mm,则埋入式内模1适宜制作为200mm厚。为方便埋入式内模1的安装和混凝土下料及振捣,将其制作为1000mm×250mm规格大小。
2)在支设现浇楼板底部模板时,按照一定间距在模板上钻孔,具体位置结合现场埋入式内模1的布置确定,孔径大小10mm左右。
3)将加固用铁丝4经过预先钻好的孔穿出现浇楼板底部模板,把楼板底部钢筋5绑扎在支撑钢管上固定。
4)将钢制方管2焊接固定在楼板底部钢筋5上,具体位置如图所示,钢制方管2平行于埋入式内模1的短边方向,与埋入式内模1的长边方向垂直。
5)将埋入式内模1用粘合剂固定在钢制方管2上,如图2所示,每块埋入式内模1的下口裁剪出m×n的倒角,m、n具体大小数值按照埋入式内模1尺寸大小确定,一般为20mm-50mm,以利于混凝土下料和流淌,使埋入式内模1下部的混凝土更加容易通过振捣充分流动,形成密实的整体。
6)埋入式内模1与钢制方管2固定完毕后,通过绑扎内模用铁丝3将埋入式内模1绑扎固定在楼板底部钢筋5上,确保形成一个整体,防止上浮。
7)整个埋入式内模1系统安装固定完毕后,绑扎楼板顶部钢筋6,继而浇筑楼板混凝土,根据埋入式内模1的间隙,用小型振动棒轻轻地多次振捣,确保密实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十七冶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十七冶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6265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电缆局部放电带电检测感应取电装置
- 下一篇:热水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