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氢氧混合动力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10159042.5 | 申请日: | 2013-04-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33830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07 |
发明(设计)人: | 毛炳荣;何恩全;毛中元;胡建华;高磊;许威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沃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M25/12 | 分类号: | F02M25/12;C25B1/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1612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混合 动力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汽车或柴油机的动力装置,尤其涉及一种氢氧混合动力装置。
背景技术
发动机是汽车或柴油机的动力部件,传统的发动机的气缸内燃烧的燃料是单纯的汽油或柴油,依靠单纯的燃料的燃烧将化学能转化为动能。然而,现有的发动机存在着燃料的燃烧不够充分的现象,因而燃料的化学能的转化不充分,发动机的总功率不够高,最终表现为燃耗高;其次,还易生成HC、CO和NOX等气体,随尾气排放到大气中,严重污染大气,不利于环保。此为现有技术的缺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更节省燃油的氢氧混合动力装置。
本发明的氢氧混合动力装置,包括具有进气支管的发动机,其特征是该氢氧混合动力装置还包括:
由设有进气口和出气口的容器、盛于该容器内的过滤液和浸没于过滤液中的透气板构成的过滤器,所述进气口位于过滤液的液面下,所述出气口位于过滤液的液面上,并连通发动机的进气支管;
由正、负电解电极和盛于电解槽中的电解液构成的水裂解箱,用于产生氢、氧气体,并连通所述进气口;
与所述正、负电解电极电连接的自动控制器,用于控制所产生氢、氧气体的流量;
和与所述自动控制器电连接的车载电瓶。
进一步地,所述电解电极为表层镀了一层合金的镍基不锈钢,该层合金为镍硫、镍铁、镍鉻、镍铱合金之一。
所述电解槽外设有一对外电场电极,外电场正极靠近所述电解正极,外电 场负极靠近所述电解负极。
所述电解液含有酒精、乙二醇、有机硅消泡剂和碱。
所述电解槽中设有与所述自动控制器电连接的传感器,其由设于一立杆上的压力传感件、液位传感件和温度传感件构成。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在车载电瓶的作用下,自动控制器可控制水裂解箱生成氢、氧气体的流量,并将氢、氧气体经过滤器从进气支管送入发动机的气缸,参与气缸内的燃烧,氢、氧气体的加入使得缸内燃料的燃烧更充分,一方面,燃料的充分燃烧使得燃料的化学能更多地转化为动能,增加了发动机的功率,最终节省了燃油;另一方面,缸内燃料的充分燃烧使得尾气更加净化,因而更加环保。并且由于与过滤器中的过滤液充分混合作用,氢、氧气体的纯度得到了保证,同时过滤液还能防止氢、氧气回火现象。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氢氧混合动力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水裂解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传感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的过滤器的放大图。
图5是图4中的透气板的正视图。
图6是本发明的过滤器的另一种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7是图6的A-A向视图。
图8是图7所示的透气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看图1,本发明的氢氧混合动力装置由车载发动机1、过滤器2、水裂解箱3、自动指控器4和车载电瓶5构成,车载电瓶5与自动指控器4电连接,用于提供工作电源;水裂解箱3用于裂解水,并产生氢氧气体;其与自动指控器4电连接,自动指控器4通过改变输出电流的大小控制产生的氢氧气体的流量;水裂解成的氢氧气体通过通气软管9连接至过滤器2;过滤器2用于对氢氧气体过滤、冷却,过滤器2通过通气软管9连接车载发动机1的进气支管11。
水裂解箱3包括若干相连的电解槽,配合参看图2,在电解槽30中盛有电 解液33,电解液33中设有与自动控制器4电连接的电解正极31和电解负极32,在电压的作用下,组成水分子的离子定向地趋向电解正极31和电解负极32,最终形成氢气和氧气,本发明的电解液的组分中含有防腐作用的酒精、防冻作用的乙二醇、减少液体张力的有机硅消泡剂和各类碱。本发明的电解液能使水的裂解过程更容易发生;不仅如此,本发明的电解电极为表面镀了一层合金的镍基316L不锈钢(钛钢),该层合金为镍硫、镍铁、镍鉻、镍铱合金之一,镀层在电解液的作用下形成乳头状凸起,增加了有效面积,使得电解电极上析出氢气的速度加快了15%~2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沃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沃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5904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11-β-羟甾类脱氢酶1型酶的抑制剂
- 下一篇:紧固装置、系统及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