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利用城市道路空间的生态发电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310158464.0 | 申请日: | 2013-05-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59309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21 |
发明(设计)人: | 杨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济大学 |
主分类号: | H02J7/00 | 分类号: | H02J7/00;H02J7/14 |
代理公司: | 上海正旦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200 | 代理人: | 张磊 |
地址: | 20009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利用 城市道路 空间 生态 发电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生态发电系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利用城市道路空间的生态发电系统。
背景技术
由于城市人口容量越来越多,建筑的密度也越来越大,如果充分研究城市平面,可以大致把它分为三大区:
一种是人流活动区,这个区域以人流活动为主,虽然此区域所占比例较大,但是采光会受到建筑物的遮挡,风压较小,不利于节能设备的布置。
第二种是顶层区,这一区域是建筑屋顶构成的区域,大多数的节能设备都布置在建筑屋顶上,然而城市平面中建筑顶部所占的比例会因为层高的关系而缩小,这使得节能设备的安置平台在城市中所占的比例不大。
第三种是道路区,即车流为主的区域,由于道路上采光尚可,风压因行使的车流也会有所增大,以此本区可作为第二节能安置区来考虑,本发明所要实现的是合理的在城市道路中布置适合的节能设备,确立一套完整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能源系统,属于道路技术、生态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运用领域。
通过对城市道路的充分研究,将绿色节能系统布置在大型道路或高架道路上下,由于这些道路较宽,人流量较少,在城市发展迅速高架路高速公路发展迅猛的当代,倡导绿色节能低碳的生活,电力紧张,资源匮乏,适合布置绿色节能设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充分利用道路空间进行绿色节能发电的生态发电系统。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利用城市道路空间的生态发电系统,包括至少一个蓄电池组,与蓄电池组电连接的至少一个充放电控制器,与所述充放电控制器电连接的多个路灯和至少一个发电设备,所述发电设备采用至少一个太阳能板和/或至少一个垂直轴风力发电机,所述太阳能板和垂直轴风力发电机分别设置在道路上方或设置在高架上、下方的至少一个构架上,所述构架设置在相邻连接杆之间,所述太阳能板和垂直轴风力发电机分别连接逆变器、测试仪表和计算机监控设备,用于对太阳能板和垂直轴风力发电机的监测和维护。
本发明中,所述充放电控制器还与城市电路连接,用于将多于电力传输至城市电网中。
本发明中,每个蓄电池组都电连接有多个太阳能电池组件和/或多个垂直轴风力发电机。
本发明中,多个垂直轴风力发电机可以采用机械传动连接的方式连接,多个垂直轴风力发电机并联后共用一个发电机。
本发明中,根据构架所处的具体位置进行分析,确定具体安装太阳能电池组件和/或垂直轴风力发电机。
具体地说,本发明的优点如下:
本发明采用在道路或高架上下布置可安设节能设备的支撑构架,在其上安置节能器材,利用太阳能或风能进行发电。这些绿色能源首先满足路灯的电能供应,多余的电力可以供应城市发电,大大减少了城市的能耗负担。本发明还可通过自动收入道路状况,利用周边环境的峰值系数进行回收分析,以保证设备更精确的利用。此外,这些节能设备安装了统一的监控系统,若其中设备发生了损坏或被偷窃,控制室可以在第一时间得到警报,及时的派遣人员进行修理和监督,确保设备运行的顺畅。
附图说明
图1为道路上方在路灯杆之间设置太阳能电池组件和垂直轴风力发电机的示意图;
图2为根据道路实况来设置太阳能电池组和垂直轴风力发电机的示意图;
图3为蓄电池组示意图;
图4为充放电控制器示意图;
图5为逆变器示意图。
图中标号:1为第一路灯,2为太阳能板,3为第一发电机,4为连接杆,5为第二路灯,6为垂直轴风力发电机,7为第二发电机,8为车行道路,9为绿化带,10为控制器,11为蓄电池,12为照明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在道路止方与路灯杆之间设置第一路灯1、太阳能板2、第一发电机3、连接杆4、第二路灯5、垂直轴风力发电机6和第二发电机7,在道路上方或高架上、下位置先布置好构架,所述构架设置在路灯杆之间,太阳能板2和垂直轴风力发电机6位于该构架上,所述发电设备采用太阳能板2和垂直轴风力发电机6,所述太阳能板2和垂直轴风力发电机6分别设置在构架上,所述构架设置在相邻连接杆4之间,所述太阳能板2和垂直轴风力发电机6分别连接逆变器、测试仪表和计算机监控设备,用于对太阳能板和垂直轴风力发电机的监测和维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济大学,未经同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5846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复方酒石酸泰万菌素微丸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TMP污水处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