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拉压转换结构的紧凑式缓冲器有效
| 申请号: | 201310158382.6 | 申请日: | 2013-05-0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41261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14 |
| 发明(设计)人: | 刘辉;何江;毛从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四方车辆研究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1G9/04 | 分类号: | B61G9/04 |
| 代理公司: | 青岛联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37227 | 代理人: | 王月玲;王中云 |
| 地址: | 266031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转换 结构 紧凑 缓冲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轨道车辆用缓冲装置,具体的说,涉及一种紧凑式缓冲器。
背景技术
钩缓装置是铁道车辆基本部件之一,起到快速连接和分解铁道车辆、传递列车牵引力、提高车辆安全性、改善车辆舒适性能的作用。
缓冲器是钩缓装置改善纵向冲动性能,提高车辆安全舒适性的重要部件。缓冲器作为钩缓装置中重要的能量吸收装置,主要参与轨道车辆正常运行过程中的纵向能量吸收。现有的缓冲器中主要是依靠压缩内部的弹性元件来实现能量吸收的功能,其中缓冲器中拉压转换装置是实现缓冲器吸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常见的缓冲器主要是由拉杆9、内拉杆8、缓冲器壳体1、拉压转换板3、内筒2、端盖5、内端盖6、弹性元件4等组成(如图1所示)。其中,内拉杆与内筒为互相独立的零件,拉杆与内拉杆通过螺纹连接,拉杆与车钩其他部件通过卡环连接在一起。缓冲器拉压转换过程是通过内拉杆、内筒、拉压转换板之间相互运动压缩弹性元件来完成的,如图2所示,缓冲器压缩时,内拉杆连同拉压转换板相对内筒和缓冲器壳体向后运动,压缩弹性元件,实现缓冲器压缩过程;如图3所示,缓冲器拉伸时,内拉杆连同内筒相对拉压转换板和缓冲器壳体向前运动,压缩弹性元件,实现缓冲器拉伸过程。但这种方式的拉压转换过程,由于内拉杆、内筒、拉压转换板相对运动时运动接触面积较小,造成零部件易磨耗;此外,由于压缩过程中,拉杆与缓冲器壳体之间需要留出足够的压缩行程,导致缓冲器自身体积较长,因此对车钩整体长度有较大限制。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缓冲器存在的体积大、零部件易磨耗等上述不足,提供了一种具有拉压转换结构的紧凑式缓冲器,该缓冲器采用拉压转换方式,使得缓冲器在拉压转换过程中减小零部件之间的磨耗,提高了零部件的使用寿命,此外,采用销连接的方式,使得缓冲器结构设计更加紧凑,缩短了缓冲器自身体积的长度,减小了缓冲器的体积。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具有拉压转换结构的紧凑式缓冲器,该缓冲器包括缓冲器壳体、弹性元件、拉压转换板和套装在弹性元件外部的内筒,弹性元件的一端与拉压转换板相接触;内筒的一端套装在缓冲器壳体内,另一端伸出缓冲器壳体,且与缓冲器壳体端部通过端盖连接;端盖内侧的内筒上设置有拉压转换板安装孔,拉压转换板安装在拉压转换板安装孔内。
优选的是,拉压转换板安装孔的长度大于或等于缓冲器拉伸时的缓冲器行程和拉压转换板的厚度之和。
优选的是,内筒伸出缓冲器壳体的一端设置有销孔,销孔内安装有连接销。
优选的是,内筒套装在缓冲器壳体内一端的端部通过内端盖与弹性元件连接。
优选的是,内筒端部的内壁上设置有限制弹性元件的台阶。
优选的是,内筒为一体式结构。
优选的是,内筒为分体式结构,包括套装在缓冲器壳体内部的连接部和伸出缓冲器壳体的伸出部,连接部和伸出部通过螺纹连接。
优选的是,拉压转换板安装孔设置在连接部上,伸出部通过卡环与车钩连接。
优选的是,缓冲器壳体的一端连接有剪切盖,并通过剪切盖封闭。
优选的是,缓冲器壳体的一端与拉环连接,并通过拉环封闭。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将现有缓冲器的内拉杆和内筒集成为一体作为内筒使用,并取消了拉杆,拉压转换过程中,均为内筒与缓冲器壳体发生相对运动,纵向接触面长,壳体与内筒相对运动不容易卡滞,提高了零部件的使用寿命;本发明将原来的卡环连接改为销连接,同时可以兼容卡环连接方式,使得缓冲器与其他设备的连接结构体积紧凑,能够允许该连接结构滑入缓冲器壳体内部,为车钩前端设备通过缓冲器壳体向后方退行创造了可能。
附图说明
附图1为常见缓冲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常见缓冲器的压缩状态示意图。
附图3为常见缓冲器的拉伸状态示意图。
附图4为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一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5为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一的压缩状态示意图。
附图6为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一的拉伸状态示意图。
附图7为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二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8为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二的压缩状态示意图。
附图9为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二的拉伸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四方车辆研究所有限公司,未经青岛四方车辆研究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5838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企业会计核算装置
- 下一篇:一种基于超材料的车载RFID天线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