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治疗肠道空气瘘的一体化多通道盘式引流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10158030.0 | 申请日: | 2013-05-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12120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24 |
发明(设计)人: | 张画羽;张连阳;孙士锦;唐昊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画羽;张连阳;孙士锦 |
主分类号: | A61M1/00 | 分类号: | A61M1/00 |
代理公司: | 重庆华科专利事务所 50123 | 代理人: | 徐先禄 |
地址: | 400042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治疗 肠道 空气 一体化 通道 引流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治疗肠道空气瘘的一体化多通道盘式引流器。
背景技术
肠道空气瘘(“肠瘘”的一种)是创伤等危急重症患者中常见的灾难性并发症。尽管相关药物和外科手术等治疗理念、技术在不断更新、发展,但肠瘘的并发症率和死亡率仍然较高。肠道空气瘘(enteroatmospheric fistula,EAF)因肠腔瘘口直接暴露于空气中,表面没有皮肤、皮下组织、其它肠管或组织覆盖,区别于有连接胃肠与腹壁皮肤的瘘管的传统肠外瘘,也称暴露性肠瘘。见于严重创伤实施损害控制性剖腹术后、腹腔间隙综合症开放腹腔术后、腹壁缺损、腹部手术后切口感染或裂开等情况,是所有腹壁缺损病例中最复杂的外科挑战。7%~12%的开放腹腔患者罹患肠道空气瘘。由于没有良好血运的软组织覆盖瘘管,其自愈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从而使肠道空气瘘成为世界性难题。又因肠管与腹壁粘连,致使直接修补因张力存在而难以成功。另外,腹内脏器持续暴露于肠液之中可引起持续性腹膜炎伴肠襻炎症,肠襻炎症易引发新的胃肠道穿孔,形成更复杂的伤口及难以控制的感染,进而导致机体出现严重分解代谢,死亡率高达42%~60%。
现已提出的肠道空气瘘处理原则包括:(1)预防肠瘘发生;(2)尝试封闭肠瘘;(3)控制肠瘘流量;(4)用血供良好的软组织覆盖肠瘘;(5)感染控制和患者恢复后切除慢性肠瘘。 其中,控制肠瘘流量,即传统肠瘘治疗中“吸-堵-补”的“吸”,是患者成功救治的关键。在开放的腹腔中所发生的肠瘘,由于创面尚未肉芽化成为“冷冻的”内脏团块,引流持续自肠道空气瘘流出的肠液,避免腹腔污染,对控制感染和避免死亡至关重要。有关策略和技术包括:(1)应用生长抑素和肠外营养控制肠道分泌;(2)近侧肠道去功能性造口:结肠瘘可于近侧结肠或末段回肠行单腔端式去功能性造口,如果腹腔粘连严重,经小切口难以确认肠道的远近端,则可行襻式造口,如果手术后发现转流不全,可关闭造口处远端,但外置肠瘘和近端肠道去功能性造口常因严重水肿、肠系膜缩短、肠襻间粘连而无法进行;(3)瘘口高效持续吸引,肠液一旦漏出即被吸走,需要专业、富于创造性、热忱的护理支持,技术上难以实现24小时持续有效;(4)“漂浮造口”,将塑料筒仓与内脏穿孔的边缘相缝合以起临时性覆盖的作用,制造一可控性造口并于其上应用造口袋,但肠瘘周围的肠管暴露,感染不可避免;(5)肠道空气瘘处奶嘴引流与周围暴露肠管的负压封闭引流相结合的方法,在适当冲洗减轻腹腔污染后,将软硅胶材质的婴儿奶嘴放置在位于下腹部的、已关闭的正中切口下端之下的肠瘘之上,或放在的结肠造口术粘剂形成的环上,粘剂形成的环可防止周围肠/肉芽组织因密封困难而出现渗漏。随后在奶嘴顶端剪出一直径约3~4毫米的小孔,并将其通过导管与稍微膨胀的气球连接,导管放在奶嘴顶端位置,避免直接接触肠壁或瘘孔,通过导管进行被动引流。然后,将无粘性的凡士林纱布放置在除去奶嘴覆盖的瘘管区域的其它肠道部位。最后,根据裸露的肠道区域形状裁剪腹部负压引流海绵覆盖在凡士林纱布上。负压吸引初始压力为100mmHg。该法在最初的24小时内有效,随后奶嘴处发生渗漏。(6)用结肠造口术贴覆盖肠管并隔离肠瘘区域,随后将奶嘴置于结肠造口术贴上,并用胶冻样薄纱包裹奶嘴,可达到更理想的封闭效果,负压封闭引流敷料和海绵按照可使小管通过并有助于其固定在位的要求被重新塑形。但该法依然存在更换负压封闭引流敷料时,奶嘴-小管复合体处出现渗漏的问题。
鉴于现有技术都没有解决好渗漏问题,因此,需要另辟蹊径,探索治疗肠道空气瘘的引流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治疗肠道空气瘘的一体化多通道盘式引流器,其能够有效的控制肠道空气瘘部位肠液溢出,避免或减轻腹腔和创面污染,控制感染,促进创面肉芽组织生长。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用于治疗肠道空气瘘的一体化多通道盘式引流器,包括盘体,其特征是:所述盘体呈倒圆锥形,由下层和重叠在下层之上的上层构成,在所述盘体的底部中心设有开口;盘体设计倒圆锥形的作用是:一是保证引流效果良好,二是便于盘体的开口与瘘口边缘缝合操作,三是为在瘘口缝合处围油纱及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提供空间。
在所述盘体的下层和上层之间设有多条径向引流管和至少一条环形引流管,所述环形引流管与多条径引流管相通,所述多条径引流管的一端与所述开口对应相通。
设置多条径引流管的作用是:当一条径引流管被堵塞后,即可使用另一条径引流管,从而避免堵塞后引流不畅而导致流出物渗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画羽;张连阳;孙士锦,未经张画羽;张连阳;孙士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5803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