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废旧膜丝制作生物膜法粉末担体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310154627.8 | 申请日: | 2013-04-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1410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24 |
发明(设计)人: | 黄建元;和磊磊;闻屹立;卢焕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沁园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3/34 | 分类号: | C02F3/34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0 | 代理人: | 汤东凤 |
地址: | 315336 浙江省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废旧 制作 生物膜 粉末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生物膜法粉末担体的制作方法,特别是一种利用废旧膜丝制作生物膜法粉末担体的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大规模废水处理工程将越来越多,为超滤膜技术开辟了广阔的市场空间。超滤膜的工业应用十分广泛,已成为新型水处理技术的重要单元。用于分离、浓缩、纯化、血液处理、自来水水处理、废水处理和纯水制备等越来越多的领域。
目前,超滤膜的主要材质有聚砜、聚醚砜、聚偏氟乙烯、聚氯乙烯和聚丙烯腈等。超滤膜的使用寿命到期后,这些旧膜的材质的处理是一个问题。填埋、焚烧等传统处理方式会对生态环境造成负担,影响健康,具有危害性。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利用废旧膜丝制作生物膜法粉末担体的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利用废旧膜丝制作生物膜法粉末担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废旧膜丝粉碎成粉末,粉末直径为0.8~1.2mm;
2)将步骤1)得到的粉末烘干,含水率不高于2%;
3)筛选步骤2)烘干后的粉末,筛选后粉末密度为5~10kg/m3。
进一步,所述步骤3)的筛选为震动筛选,将步骤2)烘干后的粉末投入振动筛选机,筛选密度为5~10kg/m3。
进一步,所述粉末的平均比表面积6~8㎡/g,孔隙率为75%~90%,平均孔径为100~500纳米。
进一步,所述废旧膜丝为膜丝生产的残次品。
进一步,所述废旧膜丝为使用寿命到期的膜元件上取下的膜丝。
本发明利用废旧膜丝截面具有连续性孔结构的优点,通过物理细化分解废旧超滤膜,使细化物表面拥有超大比表面积,投放在生物膜池中作为担体,作为微生物载体用于吸附并分解有机物,既能提高生物膜池的处理效率,同时也实现了废旧超滤膜的再次利用,是一种环境友好的利用方法。
附图说明
图1为废旧膜丝的截面金相结构图。
图2为本发明废旧膜丝粉碎后的高密度粉末的金相结构图。
图3为本发明的粉末担体的金相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描述。
如图1所示,废旧膜丝边缘结构较为致密,其中部呈多孔结构具有超大的比表面积,孔隙率非常高。废旧膜丝粉碎后得到如图2所示的结构较为致密的高密度粉末和如图3所示的本发明的粉末担体。高密度粉末比表面积较小,孔隙率较小,不适合作为生物膜法所用的粉末担体,所以利用震动筛选机将这两种粉末细化分离,得到的低密度粉末作为生物膜法粉末担体。这种粉末担体比表面积超大容易附着微生物形成生物膜,并且其多孔结构更容易吸附水体中的大分子有机物,提高微生物的降解效率。
实施例1
一种利用废旧膜丝制作生物膜法粉末担体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废旧膜丝粉碎成粉末,粉末直径为1mm;
2)将步骤1)得到的粉末烘干,含水率不高于2%;
3)将步骤2)烘干后的粉末投入振动筛选机,筛选密度为8kg/m3。
筛选得到的粉末担体的平均比表面积7㎡/g,孔隙率达80%,平均孔径为300纳米。
所述废旧膜丝为膜丝生产的残次品或为使用寿命到期的膜元件上取下的膜丝。
实施例2
一种利用废旧膜丝制作生物膜法粉末担体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废旧膜丝粉碎成粉末,粉末直径为0.8mm;
2)将步骤1)得到的粉末烘干,含水率不高于2%;
3)将步骤2)烘干后的粉末投入振动筛选机,筛选密度为5kg/m3。
筛选得到的粉末担体的平均比表面积6㎡/g,孔隙率达90%,平均孔径为100纳米。
所述废旧膜丝为膜丝生产的残次品或为使用寿命到期的膜元件上取下的膜丝。
实施例3
一种利用废旧膜丝制作生物膜法粉末担体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废旧膜丝粉碎成粉末,粉末直径为1.2mm;
2)将步骤1)得到的粉末烘干,含水率不高于2%;
3)将步骤2)烘干后的粉末投入振动筛选机,筛选密度为10kg/m3。
筛选得到的粉末担体的平均比表面积8㎡/g,孔隙率达75%,平均孔径为500纳米。
所述废旧膜丝为膜丝生产的残次品或为使用寿命到期的膜元件上取下的膜丝。
凡在不脱离本发明核心的情况下做出的简单的变形或修改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沁园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沁园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5462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