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生态组合处理龟鳖温室养殖废水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153960.7 | 申请日: | 2013-04-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14151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24 |
发明(设计)人: | 赖年悦;项旭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蓝田特种龟鳖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 |
代理公司: | 安徽省合肥新安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4101 | 代理人: | 何梅生;王伟 |
地址: | 238321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生态 组合 处理 温室 养殖 废水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环境保护技术领域,具体涉及龟鳖温室养殖废水无害化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水产养殖技术水平的进步和市场需求的扩大,近年来我国工厂化水产养殖得到了迅速发展,养殖废水中所含的剩余饵料、化学品残留物、以及富含氮、磷、有机质和毒性物质的养殖生物排泄物会加剧养殖邻近水域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和水质污染,水体污染反过来制约水产养殖的发展。因此,水产养殖废水处理和循环利用逐渐受到关注。
在龟鳖温室养殖过程中会定期不断地排放养殖废水,废水中含有大量龟鳖排泄物和饲料残渣,主要是氮、磷等无机营养盐和蛋白质等有机物,其中氨氮和COD浓度非常高。若任意的排放龟鳖养殖废水,不仅会造成周围水体的富营养化,而且会严重破坏水源和生态环境。
目前对养殖废水主要采用厌氧沼气发酵技术,以及采用厌氧—好氧等结合的点源工业污水处理技术。但是,针对龟鳖养殖废水水质特点的高效处理技术还很缺乏,普遍存在稳定性差、可操作性差,水质难以达标排放等问题,而工业污水处理技术对于养殖场来说投资大、运行费用高,很难承受。
发明内容
为了避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之处,本发明提供一种投资成本低、运行简便、处理效果稳定、出水水质好的生态处理龟鳖温室养殖废水的方法。
本发明解决技术问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生态组合处理龟鳖温室养殖废水的方法,其特点在于,处理方法按如下步骤进行;
A、养殖废水先流入调节池,并在调节池水力停留10-24小时;
B、经A步骤调节池处理后的废水进入生态沟进行自然沉淀和植物吸收;所述生态沟中同时移植有漂浮植物;
C、经B步骤处理后的废水再进入表面流式人工湿地净化处理,所述人工湿地构建有基质-微生物-植物复合生态系统,所述基质由土壤、卵石和碎石组成;所述微生物包括枯草芽孢菌和硝化细菌;所述植物包括芦苇、大米草、水花生、黄菖蒲、睡莲、聚草和轮叶黑藻;
D、经C步骤处理的废水再进入净化塘作深度处理,所述净化塘中种植有挺水植物、沉水植物和漂浮植物,同时投放滤食性鱼类;所述挺水植物是芦苇、蒲草、黄菖蒲和稗草中的任意一种或一种以上任意组合;沉水植物是聚草、马来眼子菜、轮叶黑藻中的任意一种或一种以上任意组合;漂浮植物是睡莲;鱼类包括鲢鱼和鳙鱼;
E、经步骤D处理净化的废水再进入沉淀池,经沉淀池自然沉淀后的净化水重新进入养殖池。
如下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
所述废水在步骤B生态沟中的水力停留时间为4小时;在步骤C人工湿地水力停留时间为15-20 h;在步骤D净化塘的水力停留时间为72 h。
所述基质包括上层、中层和下层,上层为土壤、中层为卵石、下层为碎石;上层土厚度20-40cm,上层土钙含量为2-2.5kg/100kg,渗透系数为 0.025cm/h-0.35cm/h;所述卵石粒径为5-50mm,铺设厚度为0.4-0.7m;所述碎石粒径为2-30mm,铺设厚度为0.5-1.0m。
所述湿地植物的插植密度为3-5株/m2。
所述人工湿地中每克干基质中枯草芽孢菌的接种量为1.0×105-5.0×105个;硝化细菌接种量为2.0×105-6.0×105个。
所述生态沟中移植的水花生和水葫芦的种植覆盖面为30—50%;所述净化塘中挺水植物、沉水植物和漂浮植物的种植覆盖面为30—50%。
与已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有益效果体现在:
1、本发明采用生态沟-人工湿地-净化塘系统处理龟鳖养殖废水,COD去除率达90.9%,SS 去除率达91.3%,NH4+-N 去除率达94.2%,TP 的去除率达94.5%,出水浓度能够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一级标准。
2、本发明针对人工湿地容易阻塞的缺点,采用生态沟沉淀和生物吸收作用,极大地降低了SS(悬浮固体)的含量,预防了湿地阻塞。
3、本发明采用表面流式人工湿地(FWS),废水在湿地的土壤表层流动,在其中移植挺水、沉水和浮叶植物,因水中养份较多,水草生长茂盛,表现出对NH4+-N和TP有较好的去除效果,COD 下降也很快。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蓝田特种龟鳖有限公司,未经安徽蓝田特种龟鳖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5396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