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快速发现大范围PM2.5污染引发点的系统及其运行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310153208.2 | 申请日: | 2013-04-2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67716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28 |
| 发明(设计)人: | 李颖宏;张永忠;邹平;李正熙;张福生;王力;陈兆盟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方工业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1N15/06 | 分类号: | G01N15/06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聚阳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50 | 代理人: | 彭秀丽 |
| 地址: | 100144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快速 发现 范围 pm2 污染 引发 系统 及其 运行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环境科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快速发现大范围PM2.5污染引发点的系统及其运行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对大气环境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其中PM2.5就是近年来新提出的污染源,也是形成雾霾天气的主要因素之一。许多城市的雾霾天气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其中机动车尾气是导致PM2.5值超标的主要起因。如何定量的分析机动车尾气对PM2.5参数超标程度的影响,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目前,我国对城市大气污染的检测的方法主要有:传统方法,即人工取样实验室分析的方法。这种方法只能得到监测区域内某段时间内的监测值,无法进行实时监控,监测结果受人为的影响很大;目前比较流行的在线远程监测,主要实现了对工业污染的远程监控,基本没有对行驶在道路上的机动车排放的尾气对当前大气实际污染程度进行实时监测,而且多采用国外进口的自动化大气环境监测设备进行监测。这种监测方法,尽管能够实现实时监测,但所用设备结构复杂、价格昂贵、难以维护、运营成本高。关键是监测点的设置位置数量和密度都很低,各监测点之间不能实现同步采集,同步处理,汽车尾气采样处理周期与监测点的大气采样周期也不同步,因此,不能准确判断机动车对大气污染的影响程度,也就不能有的放矢的对机动车采取相应举措进行治理,更不能快速找到导致大范围内大气PM2.5超标的源头。
而对国内外的PM2.5污染监测方法,还停留在对大范围内的PM2.5污染程度指数进行监测层面,不能快速找到导致一个地区PM2.5超过规定标准值的引发点,也就不能有的放矢的采取相应举措对引发点进行治理。如何定量的分析机动车尾气对大气中PM2.5含量的影响,同时快速找准污染引发点是各级决策层关注的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技术中无法快速找准污染源,无法找出机动车尾气与大气污染源之间的关系,从而提供一种快速发现大范围PM2.5污染引发点的系统及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快速发现大范围PM2.5污染引发点的系统,包括中心处理单元及M个终端设备,M为大于1的整数;
每一所述终端设备具有特定的ID编号,且按照一定间隔距离分布设置于被检路段上,每一所述终端设备包括:
存储单元,存储PM2.5含量报警阈值;
PM2.5气体处理模块,采集所述被检路段范围内的大气样本并得到所述大气样本中PM2.5含量Qj,并将所述PM2.5含量Qj发送至所述中心处理单元;
比较单元,与所述存储单元和所述PM2.5气体处理模块相连,比较所述PM2.5气体处理模块发送的PM2.5含量Qj是否超过所述PM2.5含量报警阈值,如果超过则判定为PM2.5含量超标,并将是否超标的比较结果发送给所述中心处理单元;
所述中心处理单元包括:
终端设备安装位置数据库,存储M个所述终端设备的ID编号与被检路段信息的对应关系;
数据处理模块,与所述终端设备安装位置数据库相连,获得M个所述终端设备的ID编号与被检路段信息的对应关系;
时钟模块,控制所有的终端设备的工作时钟保持一致;
所述数据处理模块与所述时钟模块及M个所述终端设备中的所述PM2.5气体处理模块和所述比较单元相连;所述数据处理模块每隔采样周期T,同时接收M个所述终端设备检测到的PM2.5含量Qj以及所述比较单元的比较结果,并提取相对应的终端设备的ID信息,同时接收M个所述PM2.5含量Qj以及所述比较单元的比较结果的时刻;
显示模块,与所述数据处理模块相连,获得M个所述终端设备的ID编号与被检路段信息的对应关系、M个所述PM2.5含量Qj以及所述比较单元的比较结果,并且关联显示出来;并提示一段时间内第一次出现超标的终端设备的ID编号与被检路段信息。
进一步地所述终端设备还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方工业大学,未经北方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5320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硅酮结构密封胶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用于自行车成型的3D构造离型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