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小型总、静压受感器的取气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10150969.2 | 申请日: | 2013-04-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4122118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4-05 |
发明(设计)人: | 管青春;柏楠;时兆峰;苑景春;王希洋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自动化控制设备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N1/22 | 分类号: | G01N1/22 |
代理公司: | 核工业专利中心11007 | 代理人: | 高尚梅,刘昕宇 |
地址: | 100074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小型 静压 受感器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取气装置,具体涉及一种小型总、静压受感器的取气装置。
背景技术
空速管又称总、静压受感器,应用于在大气层内飞行的飞行器上,一般安装在机头或者机翼翼梢上。基于空速管的探针式大气传感技术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大气传感技术,也是目前最成熟的大气数据测量技术。在飞行器飞行过程中,空速管通过取气装置将外界大气的总压和静压传递给气压表,由气压表结算出飞行速度、飞行马赫数、高度等参数,从而参与飞行器的飞行姿态控制和高程控制。
空速管的基本结构的简图见图1,外界大气通过前方的总压进气口和侧面的静压进气口,分别进入到总压气室和静压气室中;总压气室和静压气室之间是气密隔绝的;取气装置将总压气室和静压气室的大气分别取出,送到空速管的后部管路中,最后送至压力传感器。空速管的取气装置连接了总压气室、静压气室和后部管路。
在标准GJB 836-90《补偿式总、静压受感器通用规范》的第4.9节中,提到空速管的后部管路由后总压管和静压管组成,后部管路的外径均不小于8mm。目前国内生产的空速管,其取气装置由多个关键零件(包括前总压管、静压管等零件),和若干配合零件共同组成,零件多,尺寸大;同时,装配取气装置时,为保证空速管的气动外形、气动表面质量(如同轴度、表面粗糙度等),需采用较复杂的工艺手段(如精密焊接),装配过程较繁琐。
目前在飞行器上使用的空速管,尺寸和质量较大;在小型飞行器、无人机上应用的空速管,要求尺寸小、重量轻。取气装置的大小,直接制约着空速管的尺寸和重量。目前空速管的取气装置,核心零件多,总体尺寸大,并且组装工艺复杂,拆卸维修困难。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目前空速管取气装置核心零件多、总体尺寸大和组装工艺复杂、拆卸维修困难的问题,提出一种新的取气装置的设计方案。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小型总、静压受感器的取气装置,由引气结构、密封圈、金属管和紧钉螺钉组成,其中引气结构设置在金属管内,在引气结构外套接两组件密封圈用于分隔出两个相互独立的空腔。
如上所述的一种小型总、静压受感器的取气装置,其中,所述的引气结构的外表面为圆柱状,在圆柱的侧壁上设置两个环形凸起,将圆柱的侧壁分隔为三段,其中靠近顶端和靠近底端的段用于放置密封圈,中间的独立段上设置与内部连通的孔,引气结构的顶面设置与内部连通的孔,引气结构的底部设置两个与内部连通的孔,引气结构的内部设置三个通道,其中一个通道与顶端的孔连通,另两个通道分别与引气结构底端的通孔联通,并且与顶端连通的通道同一个与底端连通的通道连通,另一个和底端连通的通道与引气结构侧壁孔连通,所述的同引气结构顶端一直连通到底端的通道为总压气路,另一个通道为静压气路。
如上所述的一种小型总、静压受感器的取气装置,其中,在同引气结构还有一个与紧钉螺钉对应的螺纹孔。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组成零件少,仅由4个零件组成其中只有1个核心零件;尺寸小,重量轻,引气结构件的最大外径小于5.4mm,整个取气装置的最大外径也小于6.5mm;装配简单,无需复杂工艺,便于拆解维护。
取气装置决定了空速管的体积和重量,所提出的取气装置,可有效的减小空速管的体积重量,实现空速管的小型化和轻质化,尤其适用于在小型飞行器、无人机上应用的空速管,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目前,该取气装置的设计方案,已经成功应用在一款小型空速管产品中。
附图说明
图1是传统技术中空速管基本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引气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截面示意图;
图4是组装过程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取气装置使用时气体流动方向的示意图。
图中:1.引气结构、2.密封圈、3.金属管、4.紧钉螺钉、5.静压管路、6.总压室、7.静压室、8.总压气路、9.静压气路、10.总压口、11.总压管路、12.静压口。
具体实施方式
如附图4所示,一种小型总、静压受感器的取气装置,由引气结构1、密封圈2、金属管3和紧钉螺钉4组成,其中引气结构1设置在金属管3内,在引气结构1外套接两组件密封圈2用于分隔出两个相互独立的空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自动化控制设备研究所,未经北京自动化控制设备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5096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氟化物采样器
- 下一篇:飞机拦阻系统综合试验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