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利用拉杆模拟人体踝部动作的机器人小腿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1310148271.7 | 申请日: | 2013-04-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13131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24 |
发明(设计)人: | 戴文钟 | 申请(专利权)人: | 戴文钟 |
主分类号: | B25J11/00 | 分类号: | B25J11/00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中知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1 | 代理人: | 孙皓;林虹 |
地址: | 中国台湾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利用 拉杆 模拟 人体 动作 机器人 小腿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拉杆模拟人体踝部动作的机器人小腿结构。
背景技术
机器人是自动控制机器(Robot)的通称,主要用于协助人们进行各种具高危险性、具高精密性或需长时间反复执行的工作,早在1980年代,便有汽车业者利用一种具多关节的机械手臂(robot arm),来提升生产在线的良率及制造效率。时至今日,机器人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无论是半导体、金属加工、风机制造、太阳能制造业、食品加工与包装、电子、制药等产业,都可见到各种不同类型的机器人,令业者能通过生产的自动化及机械化,大幅改善生产效率、产品产能、营运成本及工安要求,并创造出更多的利润。
为了让机器人能执行更多不同类型的工作,近年来,有许多的设计者致力于开发人形机器人,以期能使机器人具有手、脚等肢体,进而模拟出人体的实际动作。一般而言,为了能使机器人忠实地呈现出人体般的各种细微动作,设计者必须在机器人上装设多个马达,以将各马达模拟人体的关节分别控制各部位间的弯曲、翻动或扭转。如图1所示是一种现有的机器人1,该机器人1包括一主体10、二上肢机构11、二下肢机构12及二足部13,其中,下肢机构12还包括一第一驱动模块121、一第二驱动模块122及一第三驱动模块123,该第一驱动模块121装设于下肢机构12的顶部对应于其主体10的位置,以使机器人1能提高整个下肢机构,呈现出如同人体抬高大腿的动作;第二驱动模块122则装设于下肢机构12的中段部,以能控制下肢机构12弯曲,呈现出如同人体般弯曲膝盖的动作。第三驱动模块装设于下肢机构12底部对应于足部13的位置,使足部13能相对于下肢机构12转动,呈现出如同人体转动踝部的动作。该机器人1虽能通过各驱动模块使下肢机构12能灵活地弯曲,但此种设计却存在有一极大的问题,即由于下肢机构12中使用了过多的驱动模块,且驱动模块通常是由伺服马达、减速机构及其间的动力传递装置组成,其组件数目过多且不易小型化,因此,前一级的驱动模块必须足以负荷后一级的驱动模块重量,才能达成高效率、刚性与荷重比的优异动态特性。
以图1所示的机器人1为例,该机器人1于行走时,第一驱动模块121及第二驱动模块122承受了较大的外部作用力,故必须使用较大的电流,才能保持其具有足够的动力带动整个下肢机构12运转,造成驱动模块121、122将会耗费过多的电力,并容易因过负载所产生的高温而损坏。
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第三驱动模块设于邻近于足部13的位置,根据物理学原理,在第一驱动模块121欲驱动下肢机构12进行摆动时,第一驱动模块121所产生的动力需足以驱动第三驱动模块123所产生的力矩:即作用力(第三驱动模块123的重量)与力臂(下肢机构12的长度)。因此,发明人归纳出解决现有驱动模块负载过重问题的两大方法:简化驱动模块的结构及改变驱动模块的装设位置。
如图2和图3所示,是发明人过去设计的一款设有双马达的驱动模块2,该驱动模块2能在大幅缩减整体体积与重量的条件下,仍可进行一个或二个方向自由度的运动,减少机器人因驱动模块过重而产生的前述诸多问题。这里扼要说明该驱动模块2的结构如下:其中,为避免驱动模块内部结构被外部的诸多齿轮所遮蔽,在图3中省略了部份组件,以清楚地绘制出驱动模块2的整体架构。该驱动模块2包括一座体21、二伺服马达22、二传动模块23及一输出模块24,其中伺服马达22、传动模块23及输出模块24皆设于座体21上,各伺服马达22上分别设有一传动轴220;传动模块23包括复数个传动组件231(如:传动齿轮、蜗杆或蜗轮)、至少一从动组件234(如:从动齿轮)及一输出轴235,在伺服马达22动作时,传动轴220依序带动各传动组件231、从动齿轮234及输出轴235,进而驱动输出模块24。输出模块24包括一框架241、一内轴杆242、二第一伞形齿轮243、一第二伞形齿轮244及一输出件245,输出轴235贯穿框架241的两对应侧部,其伸入框架241内的一端则与第一伞形齿轮243相连接,以在输出轴235被从动齿轮234带动旋转时,输出轴235将能带动第一伞形齿轮243旋转,进而使框架241执行前后转动(在图2及图3中以左下为前方,右上为后方);内轴杆242贯穿框架241的另两对应侧部,第二伞形齿轮244则设于内轴杆242的中段部,且能分别与各第一伞形齿轮243相啮合,各第一伞形齿轮243间的差速关系会带动第二伞形齿轮244,使得输出件245能因此执行左右转动(在图2及图3中系以左上为左方,右下为右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戴文钟,未经戴文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4827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沉积薄膜的设备和方法
- 下一篇:内镜下胃壁缝合结扎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