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塔式煤干燥提质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10141618.5 | 申请日: | 2013-04-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15099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24 |
发明(设计)人: | 丁艳军;孙忠杰;代维敏;董建勋;张守玉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C10L9/08 | 分类号: | C10L9/08 |
代理公司: | 北京鸿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27 | 代理人: | 邸更岩 |
地址: | 100084 北京市海淀区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塔式 干燥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煤干燥提质设备,尤其涉及一种塔式煤干燥提质的装置。
背景技术
煤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能源,由于现在石油等其他能源逐渐耗尽使得其价格越来越贵,使得煤的开采越来越大,而且高质煤能源正在耗尽,由于低质煤存储量巨大,因此,合理利用低质煤是十分必要的。
低质煤具有高挥发分、高水分、低热值等特点,这使得低质煤在存储过程中容易自燃分化,而且如果直接参与燃烧,将导致火焰温度降低,热效率下降,在燃烧时煤中的水分也会消耗一定的热量。对煤炭运输而言,长距离运输高水分、低热值的褐煤在经济上是不合算的,而且在寒冷的冬季,低质煤容易冻结成块,冻结车皮等,给装卸、运输等带来一些麻烦。
因此,低质煤干燥提质是低质煤资源重要的发展方向。低质煤脱水干燥后,不仅热值得到极大提高,而且可以进行远距离运输、存储,并能够在现役的烟煤机组上直接燃烧使用,这将大大提高低质煤的利用价值,并且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现有的低质煤干燥提质装置有管式蒸汽干燥机、流化床式干燥机等。但是管式蒸汽干燥机采用间接换热,存在换热效率低的缺点;而流化床式干燥机采用直接换热,虽然换热效率高,但是具有换热时间不可控的缺点,这使得低质煤干燥过程产生过干燥或未达到干燥效果等现象。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技术缺点:换热效率低、换热时间不可控等,因此提供了一种干燥效果好、干燥时间可控制、系统简单的塔式煤干燥提质装置。
本发明提供的第一种技术方案是:一种塔式煤干燥提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含有干燥塔壳体,设置在壳体内的干燥机构,以及分别设置在干燥塔壳体上的进煤口、出煤口、进气室和排气室;所述的干燥机构包括第一电机、第一旋转轴、多个干燥圆盘以及分别设置在每个干燥圆盘上面的刮板;多个干燥圆盘沿竖向平行布置在壳体内,干燥圆盘的外缘与壳体连接;每个干燥圆盘是由多个沿周向间隔布置的扇片组成,相邻两个干燥圆盘上的扇片交错排布;所述的旋转轴穿过干燥圆盘的中心,所述刮板固定在旋转轴上。所述第一电机安装在干燥塔的顶端,其输出轴与第一旋转轴连接,带动刮板转动。
本发明的第二种技术方案是:一种塔式煤干燥提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含有干燥塔壳体,设置在壳体内的干燥机构,以及分别设置在干燥塔壳体上的进煤口、出煤口、进气室和排气室;所述的干燥机构包括第一电机、第二电机、第一旋转轴、第二旋转轴、第一传动机构、多个干燥圆盘以及分别设置在每个干燥圆盘上面的刮板;多个干燥圆盘沿竖向平行布置在壳体内,干燥圆盘的外缘与壳体连接;每个干燥圆盘是由多个沿周向间隔布置的扇片组成,相邻两个干燥圆盘上的扇片交错排布;所述第一电机安装在干燥塔的顶端,其输出轴与第一旋转轴连接,所述第二电机安装在干燥塔壳体外面的中部位置,通过所述第一传动机构与所述第二旋转轴连接;所述第二旋转轴的轴线与第一旋转轴的轴线位于同一直线上,所述第一旋转轴穿过位于干燥壳体内上部的多个干燥圆盘的中心,所述第二旋转轴穿过位于壳体内中部的多个干燥圆盘的中心;所述干燥圆盘上面的刮板分别固定在第一旋转轴和第二旋转轴上。
本发明的第三种技术方案是:一种塔式煤干燥提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含有干燥塔壳体,设置在壳体内的干燥机构,以及分别设置在干燥塔壳体上的进煤口、出煤口、进气室和排气室;所述的干燥机构包括第一电机、第二电机、第三电机、第一旋转轴、第二旋转轴、第三旋转轴、第一传动机构、第二传动机构、多个干燥圆盘以及分别设置在每个干燥圆盘上面的刮板;多个干燥圆盘沿竖向平行布置在壳体内,干燥圆盘的外缘与壳体连接;每个干燥圆盘是由多个沿周向间隔布置的扇片组成,相邻两个干燥圆盘上的扇片交错排布;所述第一电机安装在干燥塔的顶端,通过其输出轴与第一旋转轴连接,所述第二电机安装在干燥塔壳体外面的中部,通过所述第一传动机构与所述第二旋转轴连接,所述第三电机安装在干燥塔壳体外面的中下部,通过所述第二传动机构与所述第三旋转轴连接;所述第三旋转轴的轴线与所述的第一旋转轴和第二旋转轴的轴线位于同一直线上,所述第一旋转轴穿过位于干燥壳体内上部的多个干燥圆盘的中心,所述第二旋转轴穿过位于壳体内中部的多个干燥圆盘的中心,所述第三旋转轴穿过位于干燥壳体内下部的多个干燥圆盘的中心;所述干燥圆盘上面的刮板分别固定在第一旋转轴、第二旋转轴、第三旋转轴上。
上述三种技术方案中,所述每个干燥圆盘的扇片至少为3个,相邻两个扇片间的空隙与扇片面积相等,且两个相邻扇片间的最小距离大于3倍的待干燥煤粒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未经清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4161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