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纤维复合材料的真空浸渍装置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136670.1 | 申请日: | 2013-04-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31465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07 |
发明(设计)人: | 高希光;宋迎东;李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主分类号: | B29B15/14 | 分类号: | B29B15/14 |
代理公司: | 江苏圣典律师事务所 32237 | 代理人: | 贺翔 |
地址: | 210016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纤维 复合材料 真空 浸渍 装置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纤维复合材料的真空浸渍装置及方法,尤其涉及一种基于冷冻-熔融原理的纤维复合材料的真空浸渍装置及方法,属于浸渍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具有高比刚度、比强度的特点,广泛应用于军事、能源及交通运输等行业。真空浸渍是纤维复合材料制备流程中的重要环节。真空浸渍是在真空条件下,通过负压作用等将浸渍液浸渍到其他固体物质中,以达到改善固体物质的材料性能或满足某种特定要求的工艺技术。
目前,针对复合材料的浸渍法如中国专利CN102292201A《RTM成型方法、及纤维增强树脂成型体的制造方法》中公开了树脂基复合材料真空浸渍成型的方法;中国专利CN200810038149.3《在真空浸渍压力下纤维增强塑料制品的一次成型方法及其塑料制品》中公开了纤维增强材料制品的真空浸渍一次成型方法;中国专利CN 101186110A《风机叶片的真空浸渍工艺》中公开了一种风机叶片的真空浸渍工艺;中国专利 CN 1568246A《真空浸渍用的设备和方法》中公开了一种对小件材料进行真空浸渍的方法;中国专利CN 102505391 A《一种纤维复合材料的真空浸渍装置及方法》中公开了一种经纬交叠无织造复合材料的浸渍装置设备。
上述纤维复合材料真空浸渍装置中,基本原理可分为两类。一类方法通过真空装置将盛有纤维预制体的容器抽真空,然后利用负压将浸渍液从另外一个容器抽入浸渍腔。如:《RTM成型方法、及纤维增强树脂成型体的制造方法》、《在真空浸渍压力下纤维增强塑料制品的一次成型方法及其塑料制品》、《风机叶片的真空浸渍工艺》和《真空浸渍用的设备和方法》。这类方法容易发生管道堵塞,浸渍过程需要大量的浸渍液,不适用于昂贵的浸渍液(如:聚碳硅烷)。此外,如果浸渍液的抽吸流速控制不当,在强大的负压下容易吸入空气,降低了真空浸渍的效果。另一类方法通过机械装置控制纤维的升降来达到“先抽真空,后浸渍的目的”。这类方法需要复杂的机械装置,对传动装置的密封性能要求较高,否则不容易达到真空浸渍的目的,导致纤维预制体内部还残留空气,浸渍后易产生气泡。
因此,确有必要对现有技术进行改进以解决现有技术之不足。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纤维复合材料的真空浸渍装置及方法,其无需通过负压抽吸浸渍液,操作简单、易实现,无需大量浸渍液,且可以确保浸渍过程真空度。
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纤维复合材料的真空浸渍装置,其包括:真空加热箱;
浸渍容器;
浸渍液容器架;
浸渍液容器,所述浸渍液容器与浸渍液容器架安装于一起,所述浸渍容器、浸渍液容器架及浸渍液容器均放置于所述真空加热箱中,所述纤维复合材料的真空浸渍装置还包括有装置于所述浸渍容器内的纤维预制体。
所述浸渍液容器架由四个柱子支撑,上部为一平板,平板中部设置有孔,所述孔径大于浸渍液容器开口直径。
所述浸渍液容器为锥形,所述浸渍液容器的开口通过所述浸渍液容器架的平板,且卡在平板上。
所述浸渍容器为金属方形容器。
本发明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纤维复合材料的真空浸渍装置的使用方法,其包括有如下步骤:
将纤维预制体平整的铺放于浸渍容器内;
将浸渍液置于浸渍液容器内,然后进行冷冻处理,浸渍液形成固体;
将浸渍液容器开孔向下放置于浸渍液容器架上,开口通过浸渍液容器架平板中心的孔,依靠浸渍液容器下部卡在平板上;
将浸渍容器放入真空加热箱,然后将带有浸渍液容器的浸渍液容器架放置于浸渍容器上方;
将真空加热箱抽真空,并保持真空状态一段时间,然后加热直至冷冻浸渍液融化,融化后的浸渍液流到预制体上方表面并覆盖,实现真空浸渍。
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设备简单,容易实现;
(2).不存在抽吸浸渍液的管道,无需清洗;
(3).整个浸渍过程在一个密闭的真空加热箱内进行,不存在抽吸浸渍液的过程,易保证真空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纤维复合材料的真空浸渍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其中:
1-真空加热箱、2-抽气口、3-纤维预制体、4-浸渍液容器架、5-浸渍液容器、6-浸渍液、7-浸渍容器、8-进气口。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3667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对电池充电的方法和装置
- 下一篇: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