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水稻防虫网覆盖优质高产栽培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135518.1 | 申请日: | 2013-04-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02197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17 |
发明(设计)人: | 陈留根;郑建初;郭智;杨国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
主分类号: | A01G16/00 | 分类号: | A01G16/00;A01M29/34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张素卿 |
地址: | 210014***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稻 防虫 覆盖 优质 高产 栽培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稻防虫网覆盖优质高产栽培方法,属于水稻无公害栽培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水稻作为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在粮食生产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据统计,水稻播种面积超过3000万 hm2,约占粮食播种面积的27%,总产量达1.3 亿吨,占粮食总产的40%以上。同时,我国又是全世界最大的稻谷消费国,稻米是人们饮食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60%以上人口以大米为主食。因此,水稻的稳定增长对保障我国国家粮食安全起着基础性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稻米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稻米品质是品种遗传特性和环境以及栽培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品种遗传特性,可通过育种手段予以实现。基于水稻品质改良的育种目标,我国广大水稻育种专家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并且育成推广了大量适应不同生态区域的优质水稻品种,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然而,长期以来,“两迁”害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和二化螟、纹枯病等水稻重大病虫害发生、危害严重,是制约粮食高产和优质高效的主要因素。近年来,受气候变化、农业结构调整、栽培管理措施、病虫抗药性等综合因素的影响,水稻病虫害常年保持重发态势,迁飞性、流行性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呈上升趋势,而在其防治方法上主要依靠化学防治,且存在乱施药、盲目施药的现象。大量农药并未发挥应有作用即进入环境,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而且会对生态环境、非靶标生物及农产品质量安全造成潜在有害影响。因此,绿色防控技术的研究应用得以快速的发展。频振式杀虫灯是利用害虫较强的趋光、波、色、味的特性诱杀害虫成虫,以减少田间害虫落卵量,但是使用该技术不会选择性诱捕害虫,有益昆虫也会相应被诱捕。同时,目前生产上也会采用基于生态农业原理的水稻杂糯间栽增产防病技术可在相同的致病环境条件下,减轻稻瘟病的危害。但是,该技术在我国生态区位多样、水稻品种繁多的生产条件下具有较大的应用局限性。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本发明提供一种水稻防虫网覆盖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该技术可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减少农药施用量,降低生产成本,并可生产安全无公害优质稻米。
技术方案:
一种水稻防虫网覆盖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其特征在于:水稻秧苗期在播种露白揭膜后立即搭棚覆盖30目白色防虫网,采用水育秧方式,江苏省沿江及苏南地区于5月中旬播种,水稻品种可采用早熟晚粳(南粳44)或中熟中粳(苏香粳3号),播种量为每666.7 m2 3~4 kg,6月中旬大田移栽;
水稻本田生长期采用大型30目白色防虫网室覆盖栽培方式;采用密植栽培技术,水稻秧苗栽插行距为25~30 cm,株距为10~13 cm,栽插密度每666.7 m2为2.05万穴至2.67万穴,每穴2~3株;
在水稻本田生长期内,每666.7 m2施氮肥纯N18 kg、以P2O5计磷肥4.5 kg和以K2O计钾肥9.0 kg,氮肥用含N质量比 46%的尿素,其中基肥占40%,分蘖肥占20%,促花肥占20%,保花肥占20%,磷肥用含N 15%,P2O5 15%,K2O 15%的复合肥全作基肥,K肥用含K2O 60%的氯化钾基肥施用50%,促花肥施50%;水稻本田生长期水分管理采用前期浅水5~6 cm、中期搁田、后期干湿交替的管理模式;水稻秧苗期不施任何农药治虫,其他田间管理措施同一般高产大田;
所述大型30目白色防虫网室,由棚架、顶网、围网及灌排水管构成,棚架包括主体棚架和缓冲间,主体棚架包括立柱和顶面,顶网和围网为分离式结构,顶网脱卸式覆盖于棚架的顶面,围网围于网室四周,并与顶网部分重叠相接;
所述立柱包括中间柱和侧立柱,侧立柱间距为3m,靠近田间生产主干道的一面为网室正面,每隔5根侧立柱设置一根中间柱,中间柱与侧立柱间距为3m;在立柱基部焊接立柱底板,由热浸镀锌正方形钢板15cm×15cm×6mm制成,立柱底板通过螺丝将立柱与水泥基座连接固定,侧立柱上纵向安装有卡槽,围网通过卡簧固定在卡槽内,为了确保网室在水田的稳定性,中间柱或侧立柱每隔四根立柱间用钢丝绳索呈“×”形互相牵拉并连接起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未经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3551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红外显微系统及其实现图像融合的方法
- 下一篇:炔烃转化生成醇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