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治疗类风湿病的中药无效
申请号: | 201310133504.6 | 申请日: | 2013-04-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51768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21 |
发明(设计)人: | 张建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建华 |
主分类号: | A61K36/8905 | 分类号: | A61K36/8905;A61P29/00;A61K35/56;A61K35/64;A61K35/58 |
代理公司: | 安徽合肥华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12 | 代理人: | 余成俊 |
地址: | 236800 安徽省亳州***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治疗 类风湿 中药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主要涉及中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治疗类风湿病的中药。
背景技术:
类风湿性关节炎又称类风湿(RA),是一种病因尚未明了的慢性全身性炎症性疾病,以慢性、对称性、多滑膜关节炎和关节外病变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于自身免疫炎性疾病。该病好发于手、腕、足等小关节,反复发作,呈对称分布。早期有关节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晚期关节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僵硬畸形,并伴有骨和骨骼肌的萎缩,极易致残。目前,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药物有中药和西药,但是疗效均不令患者满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就是为了弥补已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治疗类风湿病的中药,它具有疗效好、治愈率高的优点。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治疗类风湿病的中药,其特征在于:其各原料组分的重量配比为:蜈蚣1-5、炙乌梢蛇8-12、全蝎4-8、僵蚕8-12、崖棕根2-6、地龙8-12、蜣螂虫4-8、炙黑狗骨13-17、露蜂房8-12、鹿衔草13-17、制川乌4-8、细辛1-5、怀牛膝18-22、制乳香4-8、没药4-8、当归13-17、甘草4-8、鸡血藤28-32、寻骨风8-12、女贞子8-12、海风藤13-17、青风藤13-17、制香附4-8、林问荆2-6。
一种治疗类风湿病的中药,其特征在于:其各原料组分的重量配比为:蜈蚣3、炙乌梢蛇10、全蝎6、僵蚕10、崖棕根4、地龙10、蜣螂虫6、炙黑狗骨15、露蜂房10、鹿衔草15、制川乌6、细辛3、怀牛膝20、制乳香6、没药6、当归15、甘草6、鸡血藤30、寻骨风10、女贞子10、海风藤15、青风藤15、制香附6、林问荆4。
本发明的优点是:
本发明方法具有温经散寒,通络止痛,活血化瘀,祛风除湿,补肝益肾的功效,主治类风湿关节炎,效果好,疗程短,治愈率高。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治疗类风湿病的中药,其各原料组分的重量(g)为:蜈蚣3、炙乌梢蛇10、全蝎6、僵蚕10、崖棕根4、地龙10、蜣螂虫6、炙黑狗骨15、露蜂房10、鹿衔草15、制川乌6、细辛3、怀牛膝20、制乳香6、没药6、当归15、甘草6、鸡血藤30、寻骨风10、女贞子10、海风藤15、青风藤15、制香附6、林问荆4。
称取以上原料组分,按照汤药的常规制法,加水煮成汤剂服用,每天一剂,一剂分两次服用。
为证明本发明具有很好的疗效,列举典型病例如下:
病例一:
蒋某,男,40岁,淮北人。主诉:双手指和腕关节疼痛、僵硬5年多。这些年一直觉得全身酸困乏力,膝关节发凉肿疼痛,不能下蹲,行走困难,经吃药、针灸等多种方法治疗,效果都不佳。后给予本发明中药治疗2个月,患者双手指和腕关节疼痛、僵硬基本康复,行走坐卧已经恢复正常,随访无复发。
病例二:
钱某,女,43岁,亳州人。主诉:无诱因出现双腕、双膝关节肿痛,继而双肩、双髋、双手指、双踝关节游走性疼痛,至医院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服用西药治疗,症状无明显改善。后给予本发明中药治疗,半月后,患者双腕、双手指关节肿胀、疼痛好转,继续服用半个月双膝、双踝关节肿胀、疼痛明显减轻;再连服服用一个月后,患者活动自如,弃拐、站立、行走如常。随访无复发。
病例三:
范某,男,52岁,泗县人。主诉:于2009年无诱因出现右手指关节疼痛,肿胀呈渐行性加重。曾于当地治疗,疼痛减轻,但关节功能受限,生活不能自理。查体:手指关节疼痛、肿胀、僵硬、发热、活动受限、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后给予本发明中药治疗,半月后,手指关节肿胀开始消退,疼痛明显缓解;继续服用一个月,患者关节可以自由活动,生活恢复正常。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建华,未经张建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3350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语音识别的选择方法及其移动终端装置及信息系统
- 下一篇:触控面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