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隐藏式微波主动成像人员安检系统无效
| 申请号: | 201310130387.8 | 申请日: | 2013-04-1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67978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28 |
| 发明(设计)人: | 焦海宁 | 申请(专利权)人: | 焦海宁 |
| 主分类号: | G01V3/12 | 分类号: | G01V3/12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100192 北京市海淀***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隐藏 式微 主动 成像 人员 安检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安检技术领域,涉及隐藏式人员扫描成像安检设备。
背景技术
本发明利用对人体安全、可穿透正常材质服装但会被其他较高密度物体反(散)射的微量微波(比如毫米波)对人员进行扫描成像,获得人体表面和体表之上物品的影像,成像检查随身携带物品,实现对人员非接触式“透视”安检目的。
目前微波段的人体成像安检设备分为主动和被动成像设备两类,区别于是否发射信号探测。被动式不发射探测信号,只接收人和物体自然辐射进行成像,而主动式则通过发射微波照射目标并接收反(散)射信号成像。被动式可以隐藏部署,但成像质量较差,静态成像只能显示大致轮廓,动态成像只能发现较大物体的存在,不能辨别目标。现有微波主动成像安检系统都采用毫米波,都是设计用来进行公开安检的,都必须被检人员配合,不能隐蔽安装用来对人员进行暗地成像安检。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创新设计了隐藏式微波主动成像安检系统,被检人员停留或通过隐藏安装的主动成像设备扫描成像安检区域时,探测装置发射信号穿过透波材料对被检人员及其随身物品进行扫描成像,操作员通过远程操作显示单元对系统进行操作,从而实现微波主动成像安检设备的隐蔽安装使用,可以对处于扫描成像区域内短时静止状态下或正常通过的人员进行成像安检,满足特定场合隐蔽安检的需要。
本发明解决此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系统扫描设备处于人行通道两侧墙壁后和顶部,人员进入该扫描区域时看不到任何扫描成像设备。两侧各一个探测阵列在远端操作员控制下水平运动机械扫描(垂直探测阵列)或垂直运动机械扫描(水平探测阵列),也可以采用相控阵天线进行电扫描,利用人员短暂停留或通过扫描区域内的时机对其进行成像安检。通道扫描区域的两侧壁由相应微波波段的透波材料构成,确保两侧探测阵列信号收发正常,满足探测所需能量和信噪比。系统由探测阵列单元、信号采集处理单元、成像处理单元、操作显示单元、扫描控制单元和供电单元等部分组成,操作员通过操作显示单元发出扫描指令或系统自动探测人员并发出扫描指令,通过扫描控制单元驱动一对探测阵列机械扫描或电扫描,实现对被检人员周身360度扫描,探测阵列发射特殊调制的微弱微波信号并接收回波信号,经过信号采集处理、成像处理、显示输出等步骤实现对人体表面以上的成像,显示出人体表面、身上物品及随身非金属箱包内的物品影像。对于应用相控阵天线进行扫描成像的设备,其快速生成的电扫波束对来人进行周身快速扫描,经系统处理后形成静态图像或动态视频图像。系统具有多重隐私保护功能,可只显示人形和物体影像。
其中,两侧透波壁后,一对水平探测阵列水平悬挂或垂直探测阵列垂直悬挂在扫描伺服机构上,在伺服机构牵引下水平探测阵列垂直运动扫描,垂直探测阵列水平运动进行扫描。
其中,水平探测阵列垂直扫描伺服机构采用曳引式升降机或液压式升降机。
其中,两侧各设置一个相控阵天线进行电扫描成像,采用有源或无源相控阵雷达技术,根据需要选用全电扫或有限电扫相控阵。
其中,采用机械扫描时,人员只要短暂停留在有效扫描区域内不动,并不需要一定停留在扫描区域中心,系统即可在操作员的指令下迅速完成扫描并清晰成像。
其中,采用相控阵扫描时,既可以对有效扫描区域内静止人员扫描成像,也可以实现人员通过式扫描成像,提供动态视频影像。
其中,远端操作员通过现场监控视频监控来人,适时抓住时机进行扫描成像安检;也可以通过设置传感器判断扫描时机,系统自动扫描成像。
其中,为迫使来人短暂停留,在通道一端扫描区域边缘设立门禁、门铃或对讲系统等出入口控制装置,这些装置设置位置不仅不遮挡扫描角度,而且迫使来人站在有效扫描区域内。
其中,为防止超过一人进入扫描区域造成人体重叠无法对周身进行扫描成像,在扫描区域入口前设置一次只能单人通过的闸机、门禁或转门,或人工检查逐个放行,确保扫描时只有一人进入扫描区域;也可以通过快速多次扫描成像安检,减少多人情况下互相遮挡造成的成像死角。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焦海宁,未经焦海宁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3038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双通道光电耦合旋转信号传输装置
- 下一篇:多模块平行测试系统及测试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