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同向流斜板沉淀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10129059.6 | 申请日: | 2013-04-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5730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19 |
发明(设计)人: | 蒋绍阶;梁建军;向平;孙銮平;李晓恩;王秉钧;潘畅;刘静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D21/02 | 分类号: | B01D21/02 |
代理公司: | 重庆华科专利事务所 50123 | 代理人: | 康海燕 |
地址: | 400030 ***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同向 流斜板 沉淀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处理净化装置,具体是指一种用于给水排水中的同向流斜板沉淀装置。
背景技术
在水处理领域,平流式沉淀池是最早使用的沉淀技术,但是该沉淀池的占地面积非常大。而斜板(管)沉淀技术不仅沉淀效果好,而且还可以弥补平流式沉淀技术占地面积大的缺点,因此全世界都广泛地用该沉淀技术代替最早的平流式沉淀技术,并将其运用于生产实践中。
斜板(管)沉淀技术从泥水流向来分可以分为异向流(向上流)、垂直流(侧向流)、同向流(向下流),三种流向沉淀技术中又数同向流斜板(管)沉淀的效果最好,同向流斜板(管)沉淀由于沉淀过程中泥流和水流方向相同,这样有助于泥的下滑,不会像异向流斜板(管)沉淀那样一旦流速过大会引起泥水扰动,因此同向流斜板(管)沉淀可以大大提高表面负荷,其表面负荷比异向流斜板(管)沉淀高3~5倍。同向流斜板(管)沉淀的斜板(管)组内水流速度较高,还可以克服异向流斜板(管)沉淀组内部存在的积泥问题。另外,由于同向流斜板沉淀中斜板(管)倾角比较小,其斜板(管)的有效沉淀面积大,沉淀效果好。因此,同向流斜板(管)沉淀技术是一种高效沉淀技术。
在1967年瑞典查理默斯大学工程学院与阿克塞尔约翰逊工业研究院合作下,创造了“兰美拉”分离器(即同向流斜板),并于次年三月向美国申请专利。1973年起,我国开始进行了同向流斜板沉淀的试验研究工作。但是由于该沉淀技术存在以下缺点,导致这种高效的沉淀技术难于在生产实践中运用:
1、集水装置构造非常复杂,同向流斜板沉淀装置由于沉淀过程中泥流和水流方向相同,在沉淀末端需要设置集水渠收集清水,并由回流管排出所收集的清水。现已有各种形状的集水装置,如刀型、综合阻力型、梯形等,但是构造都非常复杂,不便于施工组装,且造价昂贵。
2、由于两斜板间需要设置集水装置收集沉后水,导致两斜板间的间距不能太小,从而使沉淀面积受到一定局限。而且还在沉淀末端增加一段滑泥板,增加了造价和安装难度。
3、集水装置孔眼容易堵塞,集水装置孔径一般都是Φ4~Φ10mm 范围,装置经过运行一段时间后局部孔眼极易堵塞,不能正常工作,严重影响装置的沉淀效率。
4、同向流斜板沉淀池体配集水不均匀,斜板液面相似于一个有沿程出水的平流式沉淀池体,絮凝体沿程进入斜板,端部进得多,后部进得少,导致端部污泥浓度远远高于后部,会出现端部斜板上积泥现象。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发明提出一种同向流斜板沉淀装置,采用圆形结构,达到集水构造简单、易于收集沉淀出水、易于泥水分离、配集水均匀、空间利用率高沉淀效果好的目的,并降低安装难度,降低造价。
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同向流斜板沉淀装置,包括同心设置的外圆筒和内圆筒,在内、外圆筒之间围成的区域的中上段位置设斜板沉淀区,其特征在于:集水区和斜板沉淀区共壁设置,两者内外相邻,集水区靠近内圆筒,即在斜板沉淀区内侧,由隔板在内圆筒的之外或之内围出一环形区,作为集水区,隔板即是两者的共壁部分。所述斜板沉淀区内均匀布置有一圈斜板,斜板固定在集水区的外壁和外圆筒的内壁上;在集水区的外壁上对应相邻两斜板的末端之间的位置设有小孔或环形槽,连通斜板沉淀区和集水区。
所述斜板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为θ =30~45°,本沉淀装置的斜板在倾斜角度θ时,刚好可以固定在集水区外壁和外圆筒的内壁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大学,未经重庆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2905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