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细化高硅铝硅合金组织中初晶硅的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310125444.3 | 申请日: | 2013-04-1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05585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3-08 |
| 发明(设计)人: | 祖方遒;张先锋;陈忠华;席赟;黄中月;刘兰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工业大学 |
| 主分类号: | C22C1/02 | 分类号: | C22C1/02;C22C21/02 |
| 代理公司: | 安徽合肥华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34112 | 代理人: | 余成俊 |
| 地址: | 230009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细化 高硅铝硅 合金 组织 中初晶硅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金属铸造的方法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细化过共晶铝硅合金初晶硅组织的方法。
背景技术
过共晶铝硅合金具有良好的耐磨性、热稳定性、低热膨胀系数、高导热性以及优良的铸造性能和焊接性能,一直被认为是一种理想的耐磨耐热功能合金材料。在航空航天工业、汽车零部件制造、铁路运输业、军事工业、电子工业以及内燃机活塞制造业等领域中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然而,在常规铸造条件下获得过共晶铝硅合金材料的微观组织中,初晶硅呈板片状、多角形块状或五瓣星状,形态及分布状况差,特别是通常条件下的初晶硅尺寸粗大(80-150μm)。这使得过共晶铝硅合金力学性能不高、切削性能变差,从而制约了过共晶铝硅合金的实际使用与推广。因此,尽可能细化过共晶铝硅合金中初晶硅组织,一直是材料工程及铸造业追求的目标。
迄今为止,国内外细化过共晶铝硅合金中初晶硅的技术有如下几种:
1、浇铸前对铝硅液态合金变质处理:即加入含磷、稀土等中间合金变质剂,如:刘相法等:铝-磷-铜中间合金及其制备方法(授权日:03.6.25,专利号:01 10 7704.2);吴树森等:铸造高硅铝硅合金的双重变质剂(授权日:2003.6.11,专利号:00 13 1196.4);张金龙等:一种过共晶铝硅合金变质精炼剂(申请日期:2004.06.11,申请号:CN2004100251 20.3)。
这类方法存在一些缺点,如:加入额外的变质剂往往增加不菲的成本;变质物质(P等)往往对生产及社会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如车间有毒的P2O5烟雾及P对整体环境的污染;变质效果尚不十分理想,通常初晶硅实际只能细化到平均尺寸35~50μm左右(专利号:01 10 7704.2;铸造(2006) 55卷12期第1244-1246页;Materials Characterization 59 ( 2008 ) 1559 –1563),个别研究及专利声称可细化到20μm左右(专利号:00 13 1196.4;专利号:2004 10010911)。
2、“熔体过热”方法:即将合金熔体加热到大大超过常规熔炼温度的某一温度,以达到细化其凝固组织的目的。如清华大学与俄罗斯专家共同研究了(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332(2002)371-374)不同过热温度及冷却条件对Al-Si16%合金的初晶硅晶粒尺寸影响;西北工业大学对含Si17.42%的铝硅合金也曾有过类似的研究(有色金属,(2002)第54卷第3期第19-21页)。虽然发现熔体过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细化初晶硅,但其工艺方法的不足之处在于,过热温度的选取存在盲目性,因此硅晶体的细化程度有限,对Al-Si16%过热处理后在快速冷却条件下也只能达到20-30μm左右,含Si17.42%的铝硅合金的初晶硅细化及形态则十分不理想(有色金属,(2002)第54卷第3期第19-21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工业大学,未经合肥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2544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腐蚀液及腐蚀方法
- 下一篇:一种高性能粘结剂及其在电极制备中的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