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快速检测食品中大豆蛋白的装置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310124880.9 | 申请日: | 2013-04-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4101713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0-15 |
发明(设计)人: | 赖卫华;倪小琴;刘道峰;山珊;彭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昌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33/68 | 分类号: | G01N33/68 |
代理公司: | 南昌新天下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6115 | 代理人: | 施秀瑾 |
地址: | 330031 江西省***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快速 检测 食品 大豆蛋白 装置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食品安全中食品中大豆蛋白的检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定性和定量快速地检测食品中大豆蛋白的荧光微球标记的装置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日渐提高,食品的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包括食物过敏等。食物过敏是指机体对食品中的某种物质或成分产生的一种变态反应,是一种由IgE介导和非IgE介导的超敏反应,可引起皮肤、肠胃道、呼吸系统的反应,严重时甚至会导致系统过敏反应或休克。
大豆制品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平衡的氨基酸组分,是人和畜禽优质的植物蛋白源,但也是世界上公认的八大食物过敏原之一。据报道,人群中大豆过敏的发生率约为0.3%~0.4%,其引起的食物过敏机制属于Ⅰ型过敏反应机理。临床上,过敏人群若摄食大豆及其制品或者吸入大豆粉末时,可能出现恶心、呕吐、口周边红斑、舌咽肿、嘴唇红肿、口腔疼痛和一些肠道疾病等症状,严重的会导致休克甚至死亡。这些症状不仅对生命构成威胁,更严重影响了过敏患者的生活质量。而目前,对于食物过敏的最好最直接的办法是严格避免食用含致敏蛋白的食物。但是,大豆作为一种常见的食物原料,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种食物中并加工成各种产品,如酱油、豆豉、豆浆和豆粉等,完全避免大豆过敏原几乎不可能。因此,欧美等发达国家为了更好地保护食物过敏人群,以立法的方式规定了食品生产商要在产品标签上标明食物过敏原。所以,人们亟需研究出能够快速检测食物中致敏物质的方法,达到预防的目的。如今,大豆过敏作为世界各地普遍存在的一个公众性健康问题,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目前,有关大豆蛋白的检测手段包括主要包括基于免疫学的方法、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毛细管电泳分析、色谱法、质谱法等,这些检测手法都比较繁琐,且需要一定的设备仪器和专业人才,不适用于食品的快速检测判断。随着新技术的开发应用,致敏蛋白的检测逐渐向高灵敏度、简便快速、准确性高方向发展。
这种装置是建立在免疫层析技术的基础上的一种独特的免疫分析方式,它通常以条状纤维层析材料为固相,通过虹吸作用原理使样品溶液在层析条上扩撒,并同时使样品中的待测物与层析材料上针对待测物的受体发生高特异高亲和性的免疫反应,层析过程中免疫复合物被富集或截留在层析材料的一定区域,通过酶反应或直接运用可目测的标记物而得到直观的实验结果。而游离标记物则越过检测带,达到与结合标记物自动分离之目的。这种技术目前常见的标记粒子包括胶体金,乳胶,胶体硒、明胶等,其中运用最多和成熟的是胶体金。
但是,胶体金标记的装置存在以下缺陷:
(1) 胶体金标记过程是静电吸附过程,是一种物理吸附,故在液相中稳定性较差,
往往造成已标记上的蛋白分子又再次脱落。
(2) 结果通过显示单一的紫红色条带来判断,颜色单一,难以实现多检和联
检。
(3) 只有当金颗粒集聚到一定量时,人肉眼才能观察到紫红的条带,且该颜色条
带与背景对比度不大,从而限制了检测灵敏度。
(4) 不同的材料基质效应明显,背景干扰非常大。
(5) 检测灵敏度较低。
(6) 无法实现准确定量检测。
目前也出现了利用彩色乳胶等标记的检测方法,但是这些方法并不能完全实现对检测物的定量检测。
专利200910085054.1公开了一种采用荧光微球免疫层析检测卡来同时检测氯胺酮与甲基苯丙胺,反应灵敏度较胶体金法有很大提高,快速方便。
专利200910117820.8公开了一种荧光微球免疫层析试纸条,改进荧光微球的制备方法来实现对样品进行定性和定量检测。
但是大豆蛋白用常规的荧光微球免疫层析方法来定量检测仍然难以达到灵敏度、检测稳定性方面的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简便快速、灵敏度高且可进行定量检测的荧光微球标记装置。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上述装置的制备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一个技术方案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昌大学,未经南昌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2488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