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各种针灸针具表层电子的加工处理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310123168.7 | 申请日: | 2013-04-0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96247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0-15 |
| 发明(设计)人: | 张大同;张超伦;陆建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大同;张超伦;陆建军 |
| 主分类号: | A61L2/18 | 分类号: | A61L2/18;C23G1/00;A61L101/1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310002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各种 针灸 表层 电子 加工 处理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中的各种针灸针具(如:针灸毫针、皮内针、揿针、浮针等)表层电子的加工处理方法,是一种能够迅速灭活病毒、细菌,迅速分解消除各种针灸针具表面污染物(大幅度减少残留的热源),并且能使各种针灸针具应用时能够在机体电解质溶液里具有大幅度增加阳离子特性、电化学效应的针对针刺针具(针灸亳针、皮内针、揿针、浮针)表层电子的加工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人们对于针灸治疗中所用各种针刺针具制作需求的认识,仅受制于机械形式的中医激活穴位经气和现代医学损伤组织刺激神经的偏见,从而以此产生出了当前的各种以机械刺激为目的针刺针具的制作方法;虽然近年来极少数研究者开始认识到了针刺还具有电化学作用,但其仍然局限于从不同材质表面电子分布不同的角度研究针刺的电化学效应(如:申请号为2006100489140《一种电化学针灸毫针及皮内针的多头表面特性差异装置》),其对各种针刺针具制作的加工方法仍受制于不同材质的多头表面特性差异的偏见之中。显然上述受制于传统偏见的各种针刺针具机械式的制作加工方法,没有对各种针刺针具表面细菌、病毒、污染物在灭菌消毒(用环氧乙烷、钴60等)前予以的灭活、分解、消除,故经灭菌消毒(用环氧乙烷、钴60等)后各种针灸针具表面所附着的细菌病毒灭活物以及污染物会形成影响机体的热源,从而影响疗效;更重要的是各种针刺针具表面所附着的灭活物、污染物以及表面的氧化层会较大范围的覆盖影响其金属的阳离子特性,从而影响其针刺的电化学效应;由此可见,排除传统偏见、并创造出一种灭菌消毒前能够迅速灭活病毒、细菌,迅速分解消除针刺针具表面污染物(大幅度减少残留的热源),并使针灸毫针、皮内针、揿针、浮针在应用时能在机体电解质溶液里具有大幅度增加阳离子特性、电化学作用效应的针对针灸毫针、皮内针、揿针、浮针表层电子的加工处理方法,尚需付出创造性的劳动。
近年来人们在传统认知和习惯中已将臭氧用于水的消毒和医疗器械生产(操作人员尚未工作)前的环境空气臭氧化消毒,虽然臭氧具有较强的氧化作用,但是由于人们受制于臭氧消毒和前述针刺刺激的认识、认知和习惯偏见而没有发现并将臭氧的强氧化作用特点应用于各种针刺针具加工处理之中,特别是没有将臭氧较强氧化作用能产生加大各种针刺针具的阳离子特性、电化学效应的特点应用于各种针刺针具的加工处理之中;显然,克服传统偏见、并创造一种灭菌消毒前能够迅速灭活病毒、细菌,迅速分解消除针刺针具表面污染物(大幅度减少残留的热源)、覆盖氧化钝化层,并使针刺针具应用时能够在机体电解质溶液里具有大幅度增加阳离子特性、电化学效应的针对针灸毫针、皮内针、揿针、浮针的表层电子的加工处理方法,尚需付出创造性的劳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各种针灸针具灭菌消毒前没有能灭活其表面病毒、细菌、分解消除污染物的缺陷;在于克服现有各种针刺针具表面所附着(经灭菌消毒的各种针刺针具会形成影响机体热源)的灭活物、污染物以及表面的氧化层会较大范围的覆盖影响其针具金属阳离子特性的缺陷:在于克服现有各种针刺针具制作过程缺乏大幅度增加其金属阳离子特性、电化学作用加工处理方法的缺陷;从而在针灸针具灭菌消毒前能迅速灭活病毒、细菌,迅速分解消除针灸针具表面污染物(大幅度减少残留的热源)以及表面的氧化钝化层,并且使针灸针具能在作用机体电解质溶液时具有大幅度增加阳离子特性、电化学作用的针对针灸针具表层电子的加工处理方法。
本发明实现其目的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将已经机械制作的针灸毫针、皮内针、揿针、浮针成品或半成品放置于含有臭氧溶解度为0.1mg/L~38mg/L的水中清洗,或将已经机械制作的针灸毫针、皮内针、揿针、浮针成品或半成品置于含有臭氧溶解度为0.1mg/L~38mg/L水的超声波清洗池中清洗;经清洗后的针灸毫针、皮内针、揿针、浮针成品或半成品可置于臭氧含量为0.1mg/L~8mg/L的空气中干燥;干燥后的针灸毫针、皮内针、揿针、浮针成品或半成品应立即进行组装及密封内包装;其后则可以按照常规生产流程继续完成全部工序。
上述技术方案中0.1mg/L~38mg/L臭氧溶解度以及清洗时间的应用,可根据清洗目的及氧化目的选择一定应用范围也可按所需应用范围逐步的递增或递减。如:0.13mg/L臭氧浓度可在30秒100%杀灭脊髓灰质炎病毒I型、4mg/L臭氧浓度可在3分钟100%杀灭艾滋病毒、0.25mg/L臭氧浓度可在1分钟99.60%杀灭猿轮状病毒SA-H和人轮状病毒2型等等。又如:含有橡塑的针灸针具产品就不能在超过20PPM臭氧浓度的水中清洗,否则橡塑材料会遭到破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大同;张超伦;陆建军,未经张大同;张超伦;陆建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2316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