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扁管板片及对流热交换器在审
申请号: | 201310120410.5 | 申请日: | 2013-04-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75610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0-01 |
发明(设计)人: | 翁国亮;李泽霖;翁健伦;翁靖茹 | 申请(专利权)人: | 禾居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8F3/12 | 分类号: | F28F3/12;F28F3/04;F28D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5 | 代理人: | 关畅;王燕秋 |
地址: | 中国台湾台北市北***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扁管板片 对流 热交换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国际专利分类号F28F所定义的热交换设备的零部件,具体而言是指一种扁管板片,并且能进一步构成一对流热交换器,具有较佳的热交换效率,并且能适用气态或液态的流体作为热交换介质。
背景技术
习用的热交换器是由多个第一板片与第二板片交互堆叠构成,一般为直交的结构,也就是在第一板片与第二板片上流通的介质是分别沿着相垂直的第一流向与第二流向行进,但这样的设置方式会让进行热交换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前述板片的中心位置,而难以善用整个板片作为传热面积,导致热交换效率的下降。
再者,目前的热交换器多半是单纯导入液态的流体作为介质,并没有针对同时导入气态与液态的流体作为介质的情形进行设计,因此仍有改善的必要。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扁管板片及对流热交换器,采用对流的方式进行热交换,能够改善效率。
本发明的次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扁管板片及对流热交换器,其能够同时导入气态与液态的流体作为介质。另外,当然也能够单纯导入气态或液态的流体作为介质。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扁管板片,适用于一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扁管板片由一第一基材及一设于所述第一基材顶面的条纹板材所构成,所述条纹板材具有沿着一轴线延伸的多个凸部与凹部,所述凸部两侧分别开设有多个开孔,各所述开孔设有至少一向内或向外翻折的挡片。
上述扁管板片中,所述开口所设置挡片的数量为二个,且分别向内与向外翻折。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对流热交换器,能够导入流体作为热交换的介质,其特征在于:使用多个扁管板片上下堆叠而成,所述扁管板片由一第一基材及一设于所述第一基材顶面的条纹板材所构成,所述条纹板材具有沿着一轴线延伸的多个凸部与凹部,所述凸部两侧分别开设有多个开孔,各所述开孔设有至少一向内或向外翻折的挡片。
本发明的对流热交换器还有另一技术方案:一种对流热交换器,能够导入流体作为热交换的介质,其特征在于:使用至少一扁管板片以及至少一波浪板片上下堆叠而成,其中:所述扁管板片由一第一基材及一设于所述第一基材顶面的条纹板材所构成,所述条纹板材具有沿着一轴线延伸的多个凸部与凹部,所述凸部两侧分别开设有多个开孔,各所述开孔设有至少一向内或向外翻折的挡片;所述波浪板片是由一第二基材及多个设于所述第二基材顶面的波浪板材所构成,各所述波浪板材具有多个凸部与凹部,且相邻的二所述波浪板材是同向排列且交错设置。
其中,相邻的二所述波浪板材的凸部为部分重叠。
各所述波浪板片与各所述扁管板片容设于一座体,且所述座体沿着所述轴线的两侧分别设有一开口以装设一歧管,各所述歧管间隔设有对应各所述波浪板片与各所述扁管板片的一第一流道与一第二流道。
所述第一流道与所述第二流道分别通入气态的流体与液态的流体。
所述第一流道的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二流道的截面积。
所述第二流道与所述第一流道的相接处分别凸起设有一导流部。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扁管板片能够导入液态或气态的流体沿着轴线行进,并通过前述挡片来使流动的介质产生涡流,因而能够提升热交换的效率。并使本发明的对流热交换器能够分别导入气态、液态或是同时导入液态与气态的流体作为介质,让相堆叠的扁管板片或是波浪板片与扁管板片内的介质以相对向的流动方式进行对流,能够善用整个板片作为传热面积以提升效率。且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根据需要调整第一流道与第二流道的截面积比例,以适应不同介质的流动特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扁管板片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使用扁管板片堆叠形成对流热交换器的外观立体图;
图3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中波浪板片的外观立体图;
图4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将扁管板片与波浪板片堆叠容设于座体内的外观立体图;
图5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组装歧管后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举以下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结构及功效进行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禾居科技有限公司,未经禾居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2041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物理用游标卡尺
- 下一篇:一种砂再生炉炉内温度稳定控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