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锑基石墨烯-锡酸锂复合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310119315.3 | 申请日: | 2013-04-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19498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24 |
发明(设计)人: | 严百坤 | 申请(专利权)人: | 严百坤 |
主分类号: | H01M4/36 | 分类号: | H01M4/36;H01M4/485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2365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石 锡酸锂 复合 负极 材料 制备 方法 | ||
所属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锑基石墨烯-锡酸锂复合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具有工作电压高、能量密度大、安全性能好等优点,因此在数码相机、移动电话和笔记本电脑等便携式电子产品中得到广泛应用,对于电动自行车和电动汽车也具有应用前景。目前商品化的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是石墨以及其它形式的碳材料。由于石墨的理论容量只有372mAh·g-1,而且嵌锂电位较低,限制了其使用范围。
与石墨等碳材料相比,金属锑具有较理想的嵌锂电位和较高的质量比及体积比容量,应用前景十分广阔。但由于金属锑在充放电过程中体积变化较大,并且由传统方法制备的金属锑颗粒尺寸较大且分布不均匀,所以金属锑的电化学稳定性较差。目前提高金属负极循环稳定性的方法有将材料纳米化及复合化。
人们致力于开发新型的高比容量非碳基负极材料,锡基材料以其特有的高比容量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研究发现Li2SnO3材料经过恒电流充放电实验测试,其首次放电容量可达到1080mAh/g,充电容量423mAh/g,首次不可逆容量657mAhg-1,由此可见, Li2SnO3具有首次放电容量大的优点,但也存在如下缺点:Li2SnO3电极的首次不可逆容量较大。这是由于锡在充放电循环过程中,体积发生了膨胀和收缩,引起晶粒破碎,结构崩塌,导致电极的破坏,减少了电极的循环寿命,并且其在脱插锂反应时容易“团聚”,致使初始不可逆容量增大,最终导致容量减小。
发明内容
为克服上述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锑基石墨烯-锡酸锂复合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使用该方法制备的负极材料,兼具较高容量和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锑基石墨烯-锡酸锂复合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制备锑基石墨烯
将硫酸锑溶于去离子水得到锑离子(Sb3+)浓度为0.1-0.3mol/L的溶液,在所述溶液中加入氧化石墨烯和还原剂KBH4后于密封环境中在150-200℃反应18-36小时后冷却,收集固体产物,经去离子水和无水乙醇交替反复洗涤,干燥,得到金属锑/石墨烯复合材料;
其中所述的氧化石墨烯的加入量为金属锑理论重量的15-20%,所述的还原剂KBH4的加入量由两部分核算,按以下方法确定:每摩尔Sb3+加入3-5摩尔还原剂,每克GO再加入0.3-0.5摩尔还原剂;
(2)制备锑基石墨烯-锡酸锂
将硝酸锡、LiOH和去离子水按摩尔比1:6:2-3混合,得到溶液1,将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乙二醇和去离子水按摩尔比1:80-90:40-50混合,得到溶液2,在磁力搅拌下,将溶液1缓滴加到溶液2中,使之溶解后得到混合溶液,其中溶液1和溶液2的体积比为1:1-2;
在混合溶液中,加入0.05-0.15mol/L的上述锑基石墨烯悬浊液,继续搅拌,直至混合均匀,得到含锑基石墨烯的混合溶液,其中锑基石墨烯悬浊液的加入体积占含锑基石墨烯的混合溶液体积百分比为10-20%;
将含石墨烯的混合溶液在190-210℃下保温15-20小时,得到锑基石墨烯/Li2SnO3前驱体,采用去离子水和无水乙醇离心洗涤石墨烯/Li2SnO3前驱体,得到湿的锑基石墨烯/Li2SnO3前驱体,将湿的锑基石墨烯/Li2SnO3前驱体转移至不锈钢反应釜中在200-250℃下保温6-10小时,得到干燥的锑基石墨烯/Li2SnO3前驱体,将干燥后的锑基石墨烯/Li2SnO3前驱体在氩气保护下于管式炉中800-850℃烧结3-5小时,得到产品。
本发明制备的锂离子电池用锑基石墨烯-锡酸锂复合负极材料,将比容量较高锡酸锂材料和使用锑改性的石墨烯材料结合在一起,使得其兼具高容量和高导电性、高循环稳定性的特点。因此该复合材料在用于锂离子电池时,具有较高的容量和较长的使用寿命。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严百坤,未经严百坤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1931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带型换向片组的犁钩式制造工艺
- 下一篇:移动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