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灯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1310117134.7 | 申请日: | 2013-04-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4100896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0-15 |
发明(设计)人: | 林君郁;孙圣渊 | 申请(专利权)人: | 新世纪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1S8/10 | 分类号: | F21S8/10;F21V19/00;F21V7/00;F21V23/00;F21W101/10;F21Y10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5 | 代理人: | 臧建明 |
地址: | 中国台湾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灯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灯结构,尤其涉及一种以发光二极管晶片作为光源的车灯结构。
背景技术
车辆行驶上路时,为了因应不同路况与视线需求,车辆头灯可以作远及近灯的切换。目前,在一般的车灯设计上,通常是在反射罩的中央安装一个灯泡,再在此反射罩的前方组装一个集光罩。此种设计的车灯虽然符合照明法规的安全要求,但由于一般灯泡在使用时寿命较短且较为耗电,因此许多业者逐渐以寿命长且较为省电的发光二极管来取代灯泡作为车灯的光源。
虽然发光二极管较为省电,但是单个发光二极管的亮度显然是不足的,因此在车灯的运用上,通常需要将多个发光二极管集中设置。但是,一般发光二极管的光源分布大致上近似圆形,此种圆形的照明区域无法运用在需要有长轴及短轴的非圆形照明区域的车辆的照明上,即无法产生近灯与远灯的区别。因此,如何有效将发光二极管应用于车灯的设计中,实为亟待解决的课题之一。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灯结构,其具有远近灯切换功能。
本发明的车灯结构,适于与一反射罩组装。车灯结构包括一承载器、多个第一发光二极管、至少一第二发光二极管以及一驱动单元。承载器包括彼此相连的一柱状体及一底座。第一发光二极管配置于承载器的柱状体上且邻近底座。反射罩反射第一发光二极管所发出的光线。第二发光二极管相对远离承载器的底座且与第一发光二极管位于同一侧。第一发光二极管位于第二发光二极管与底座之间。驱动单元配置于承载器的底座上,且与第一发光二极管位于不同侧。驱动单元分别驱动第一发光二极管与第二发光二极管。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柱状体具有一第一区块与一第二区块。第一区块位于底座与第二区块之间,而第一发光二极管位于第一区块内,第二发光二极管配置于承载器上且位于第二区块内。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承载器的柱状体具有一延伸轴线,而第一发光二极管在第一区块内沿着延伸轴线具有一配置方位角,且配置方位角介于0度至360度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承载器的柱状体具有一延伸轴线,而第二发光二极管在第二区块内沿着延伸轴线具有一配置方位角,且配置方位角介于0度至180度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反射罩反射第二发光二极管所发出的光线。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承载器的柱状体具有一延伸轴线,而第二发光二极管在第二区块内沿着延伸轴线具有一配置方位角,且配置方位角介于180度至360度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车灯结构还包括一反射元件,其中反射元件的配置位置和第二发光二极管的位置相对应,用以直接反射第二发光二极管所发出的光线。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车灯结构还包括一透镜,配置于柱状体相对远离底座的一侧上,且第二发光二极管位于透镜与柱状体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驱动单元具有一第一电源接脚、一第二电源接脚以及一接地接脚。第一发光二极管电性连接第一电源接脚与接地接脚,而第二发光二极管电性连接第二电源接脚与接地接脚。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承载器的柱状体的形状包括圆柱状或方柱状。
基于上述,本发明通过第一发光二极管与第二发光二极管的配置位置,搭配反射罩的反射与驱动单元的个别驱动,即可产生远灯或近灯的需求。因此,本发明的车灯结构除了可因为采用发光二极管作为光源而达到节能省电的效果外,也可直接取代灯泡而直接装设在目前现有的车灯装置的反射罩内,而无需更改车辆的设计,可降低生产成本。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一种车灯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2示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一种车灯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3示出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的一种车灯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反射罩;
100a、100b、100c:车灯结构;
110a、110c:承载器;
112a、112c:柱状体;
113:第一区块;
114a、114c:底座;
115:第二区块;
120:第一发光二极管;
130a、130b、130c:第二发光二极管;
140:驱动单元;
142:第一电源接脚;
144:第二电源接脚;
146:接地接脚;
150:反射元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新世纪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新世纪光电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1713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