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碳纤维生产线上电解液浓度的检测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310116649.5 | 申请日: | 2013-04-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60852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19 |
发明(设计)人: | 陈群;郭光;刘化虎;杨成其;杜亮;吴伟;宋会青;潘威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首文碳纤维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5B15/00 | 分类号: | C25B15/00;C25B1/00 |
代理公司: | 蚌埠鼎力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4102 | 代理人: | 张建宏 |
地址: | 233010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碳纤维 生产 线上 电解液 浓度 检测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解液浓度的检测方法,具体地说是碳纤维生产线上电解液浓度的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碳纤维是由一种含碳量在92%以上的新型高性能纤维材料,具有高比强度、高比模量、耐高温、耐腐蚀、抗疲劳、导电、导热和远红外辐射等多种优异性能,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军事国防、体育器械及工业领域,是国家重要的战略性基础材料。
碳纤维作为一种脆性材料很少单独使用,多是与环氧树脂结合制成复合材料以充分发挥其优良性能。为提高碳纤维和基体(树脂)材料之间的界面粘合性,需对碳纤维进行表面处理,以增强层间剪切强度,提高碳纤维强度利用率。通常碳纤维表面处理多采用阳极氧化的方法,碳纤维进入电解槽,电解液中含氧阴离子在电场作用下向阳极碳纤维移动,并在其表面放电而生成新生态氧来进行氧化反应,生成含氧官能团。在生产过程中电解液的浓度随时间递减并呈动态变化,电解液浓度的变化直接影响表面处理的程度,进而影响碳纤维材料的层间剪切强度,因而生产中需密切关注电解液浓度的变化。目前检测方法通常是每1或2或4小时从电解槽中取一次样进行电解液浓度的测定,根据检测结果对电解槽进行浓度的调整。这样的浓度调整显然有滞后效应,不可避免地影响表面处理的均匀性,进而影响碳纤维产品的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碳纤维生产线上电解液浓度的检测方法,该方法可即时连续检测电解槽中电解液的浓度变化,并即时进行浓度的微调。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方案:碳纤维生产线上电解液浓度的检测方法,将一循环槽与电解槽连通,在碳纤维生产线运行中,使电解液在循环槽与电解槽之间循环,由电导仪检测循环槽中电解液的电导率,当电导仪检测到循环槽中电解液的电导率达到使用要求的下限时,启动计量泵向循环槽中输送较高浓度的电解液,随着电解液的循环,当电导仪检测到电解液的电导率达到使用要求的上限时,停止计量泵,如此不断循环往复。。
由上述方案可见,采用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可即时连续检测表面处理槽中电解液的浓度变化,并及时进行浓度的微调,保证了电解槽中电解液浓度的稳定性和均匀性,进而保证碳纤维产品质量的均匀性。
附图说明
附图为实施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设备布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及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参见附图,实施本发明提供的方法时,将循环槽9与电解槽1间通过出液管3、进液管10连通,使得电解液可在两者间循环,设置一配制槽8,在配制槽8中储备高电导率(较高浓度)的电解液,配备一只计量泵6,计量泵6的进液口通过管道7与配制槽8接通,计量泵6的排液口通过管道5与循环槽9连通,在循环槽9的底部通入有一加液管11,通过加液管11可向循环槽9内添加脱盐水,在加液管11上装有一只控制其通断的电磁阀2,将一只电导仪4与出液管3及计量泵6相接,在加液管11上接一输送泵12。完成上述设施的配置后,即可实现下述工作过程:
由计量泵6将配制槽8中的高浓度电解液输送到循环槽9,通过电磁阀2向循环槽9内加入脱盐水,进行电解液的配制,电解液和脱盐水在循环槽9中混合配制好后,停止计量泵;使循环槽9中配制好的电解液通过出液管3进入电解槽1,再通过进液管10回流到循环槽9中,并使电解液在循环槽9和电解槽1之间进行循环,当电导仪4检测到电解液的电导率符合工艺要求时即可开始生产;随着生产过程的进行,电导仪4检测到电解槽1中电解液的电导率低于使用要求下限时,自动启动计量泵6,由配制槽8向循环槽9中输送较高浓度的电解液,随着电解液的循环,当电导仪4检测到电解液的电导率达到使用要求的上限时自行停止计量泵6,如此循环往复,可保证系统的电解液浓度均匀和稳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首文碳纤维有限公司,未经安徽首文碳纤维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1664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