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马达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310116358.6 | 申请日: | 2013-04-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68305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23 |
发明(设计)人: | 山本致良;植松秀俊;川合康夫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那科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2K3/50 | 分类号: | H02K3/50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张敬强;严星铁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马达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通电压接后的端子连接在连接器或端子座上的马达结构。
背景技术
在将绕线卷绕在定子铁芯上,并将该绕线的端部连接在端子座或连接器上的结构的马达中,为了除去绕线的覆膜而花费工时。作为能够缩短该覆膜去除的工时的技术,可以列举通电压接。所谓通电压接是将端子覆盖在绕线上,通过流过较大的电流而能够烧去该绕线的覆膜的制造技术。例如,在公开电动机的日本特开2004-343831号公报中记载有下述技术:电动机20的定子绕线的各相的引线21U、21V、21W的末端和与连接部件10的各相对应的导电体或导电部件12U、12V、12W的末端通过通电压接部件22连接。
在公开三相电动机的日本特开2009-303300号公报中记载有下述技术:首先,如图2(a)所示,将一个线圈用引线B1从对接端子31的一端插入其内部。并且,使用通电压接机40,对对接端子31进行压接,由此,将线圈用引线B1固定在对接端子31上(参照压接痕31b)。接着,将对应的连接器用引线A1从对接端子31的另一端插入其内部。连接器用引线A1在对接端子31内部被插入到与线圈用引线B1对接为止。由此,连接器用引线A1与线圈用引线B1导通。
在公开了将线圈端部与端子的连接自动化的端子连接方法及端子连接装置的日本特开2010-110168号公报中记载有下述技术:通电压接装置138是具有多关节臂的机器人,在臂前端设有用于进行通电压接的可动电极138a与固定电极138b。通电压接装置138在可动电极138a与固定电极138b之间夹入端子210,通过进行通电来进行通电压接。
另外,在公开旋转电机的定子的日本特开2000-69705号公报中记载有下述技术:另一方面,同相线圈连接线24的另一端侧将同相的线圈18a、18b(在图1的场合,同相的线圈18a、18b各具有两个即共计四个)如图2所示那样插入一个相端子28的环部分28a,使用压接、超声波焊接或通电压接等方法进行连接固定。该相端子28在将线圈18a(18b)插入定子铁芯16的规定的槽16a中后,将环部分28b利用螺钉等固定机构固定在与电力电缆端子座20对应的端子、例如U相用端子20a上。
另一方面,还公开了试图实现省空间化及部件件数减少的技术。例如,在公开定子用连接端子的日本特开平11-150904号公报中记载有下述技术:在图6至图8中,第一连接端子451一体地具有:嵌入、固定在第一嵌合孔391中并使一端从第一嵌合孔391突出的外部导线连接用端子部48;一端与该外部导线连接用端子部48的另一端直角地连接的平板状连结板部49;以及与该连结板部49的另一端连接的线圈连接用端子部50并且第一连接端子451由导电性金属构成,在向定子21组装前,线圈连接用端子部50在与外部导线连接用端子部48相反方向即在外部导线连接用端子部48向第一嵌合孔391嵌入时在离开线轴34的方向与连结板部49直角地连接,能以与该连结板部49重叠的方式折弯线圈连接用端子部50。
另外,在公开电动机的线圈接线结构及其接线方法的日本特开2008-295213号公报中记载有下述技术:图1是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由铜等能通电压接的材料形成的导电体11的一端部作为端子形状部10加工为端子形状,另一端部安装在电力输入部(连接器)12上的线圈接线结构的例子。导电体11因为沿定子线圈的线圈终端的形状成形并保持其形状,因此导体11不会露出到电动机的外侧。
在日本特开2004-343831号公报中记载有如下内容:使定子绕线的引线在与导电部件重叠的状态下通过套筒状的通电压接部件来进行通电压接,利用具有该导电部件的连接部件将该引线连接在连接器上,另外,在日本特开2009-303300号公报中记载了如下内容:使线圈用引线的一端与连接器用引线的一端在对接端子内通过通电压接来电连接两引线,将该连接器用引线的另一端连接在连接器上。另外,在日本特开2010-110168号公报中记载有如下内容:为了使线圈端部与端子的连接自动化,使用具有多关节臂的机器人来进行通电压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发那科株式会社,未经发那科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1635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聚合性联苯化合物
- 下一篇:潜航器长距离直流馈电系统